(資料圖)
□胡英軍
近日,著名作家蘇小懶在乘坐廣州至珠海的動車時,孩子安靜坐著,卻被乘務員兩次提醒管好孩子。此后,她在社交平臺發文說明了事情,表示感覺被冒犯,明確表態反對區別對待,并呼吁公眾對嬰幼兒家庭要有包容度,此言論一出引來網友熱議。7月25日,蘇小懶告訴上游新聞記者,自己在12306上進行了投訴。鐵路部門表示,是乘務員安全宣傳不到位,造成誤會。
作為乘客,無論身份如何,感覺到被冒犯后積極維權,本是合法權益。至于后續的處理結果,應由相關方面根據相關的法律法規定奪。從這個角度講,蘇小懶在被提醒“管好孩子”后投訴乘務員的行為是值得尊重的。
但是,我們貫穿這個事件來分析的話,可能會有不一樣的感悟。首先,近期高鐵“熊孩子”事件頻出,小孩子在高鐵車廂內不遵守秩序,影響他人,破壞良好的乘車體驗,公眾對此關注度頗高,極易引發公眾的共鳴,而目前鐵路方面對其采取的措施有限。這個時候,增加一些規勸和告誡很有必要。其次,具體到這件事上,乘務員只是兩次提醒管好孩子,并沒有過激、侮辱的言論,也沒有不妥當的行為。她只是在履行自己的工作職責。這種提醒本身就帶著預見性和可能性。畢竟,小孩子在車廂內的言行存在不確定性,工作人員用一個適用于普通大眾的提醒,規勸發生的可能性,無論從哪個角度都是合適的。
作為家長而言,對于工作人員的提醒,完全可以采取“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的態度來對待,努力配合并做好孩子的教育才是重點。如果因為事情沒有發生,而對于工作人員帶有預見性的提醒過于挑剔,一方面會顯得我們個人心胸不夠開闊,對人、對事不夠寬容和理性,另一方面也會打擊鐵路工作人員的積極性。試想,如果沒有乘務員的提前提醒,只有等到事情發生時,再采取措施,實際上是事倍功半的,效果也會大打折扣。我們尊重旅客的權利,但我們更希望看到大家共同努力解決問題的態度。
高鐵上“熊孩子”事件屢屢發生,之所以難以有效處理,并不是孩子真的犯了嚴重的錯誤,而是在“犯錯”和“天性”之間,成年人難以通過規矩和制度來干預。所以,這項工作需要乘務員和家長共同來完成,家長與其高調維權,不如低調教育。把自己的孩子管好,在可以預見的范圍內,教會他尊重規則,尊重他人。在這個過程中,彼此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寬容,少一些吹毛求疵,自然會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