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者網訊)本月初,加拿大森林火災蔓延,紐約、華盛頓等多個美東城市被橙黃色濃煙籠罩。滾滾濃煙嗆得超7500萬美國人喘不過氣來,也讓越來越多的美國人意識到:氣候變化是今日問題,不是明日問題。
不過,彭博社6月25日發表評論文章提醒,氣候問題迫在眉睫,但仍有大批美國人錯誤地認為,美國是受中印等發展中國家所累。文章稱,如今,新興經濟體在應對氣候問題上發揮領導作用,特別是中國。中國不僅人均溫室氣體排放量上遠低于美歐國家,還在風力、太陽能等綠色能源轉型領域表現極為優異。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6月初,加拿大森林大火的濃煙籠罩紐約、華盛頓。圖自美媒
文章回顧了1997年《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京都議定書(下稱《京都議定書》)簽署時的美國。
據描述,當時,美國化石燃料利益集團為阻止美政府批準《京都議定書》,發起了發起了一場耗資1300萬美元的廣告宣傳活動。他們向美國民眾宣稱,美國在維持全球負擔(包括對外援助和維和)方面做出了超出公平份額的行動,不應再在應對氣候變化上“重蹈覆轍”。
這些宣傳成功了。最終,美國國會和當時的克林頓政府均無視了《京都議定書》。至此,一個觀念在大批美國民眾心中根深蒂固,即美國已在氣候問題上“承擔了沉重的負擔”。
“美國的猶豫令世界喪失了寶貴的時間,但盡管如此,全球仍取得了巨大進展。”文章寫道。
如今,風能、太陽能、電池儲存和電動汽車等清潔能源技術較傳統能源更具有競爭力。但引領這一進步的不是美國,而是歐洲和中國、印度、智利、摩洛哥、越南等新興經濟體。
文章稱,新興經濟體在當前溫室氣體排放總量中所占份額較大,但人均排放量遠少于美國。到目前為止,中國和印度在這方面的浪費程度遠低于美國、歐盟。其中,中國居民的平均溫室氣體排放量僅為美國居民的一半;印度人均二氧化碳、甲烷和其他有害氣體的使用量僅為美國的七分之一。
中國可再生能源發電量超過歐洲,大幅領先于美國,彭博社制圖
不僅如此,就清潔能源取代化石燃料的速度而言,中國正在成為領導者。
文章援引數據指出,目前,中國風力發電量為650太瓦時,幾乎是美國的兩倍;中國的太陽能發電量占全球的三分之一,達到330太瓦時,是美國的兩倍多;中國政府正在建設的可再生能源設施遠遠超過其他任何國家,預計2025年可再生能源設施將占電網的三分之一;中國2022年投資5460億美元加速向可再生能源轉型,投資額為歐盟的三倍、美國的四倍……
中國的能源轉型投資領先全球,彭博社制圖
在全球范圍內,中國是其他國家太陽能產能的主要供應國,占全球光伏產能的75%。中國生產了全球57%的電動汽車,不僅是最大的電動汽車市場,還已經成為主要的電動汽車出口國,超過了歷史上在汽車出口領域占據主導地位的日本、德國和美國。
“既然我們知道中印在能源革命中投入了大量資金,美國人現在可以放松一下嗎?”最后,文章提到美國的能源轉型現狀,并回答稱美國“幾乎沒有”放松的時間:為了不在應對氣候變化領域落后于中印等發展中國家,美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6月13日,聯合國安理會召開氣候與安全問題公開辯論會。
會上,我常駐聯合國代表張軍大使指出,《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明確的基本共識是,發達國家對于全球氣候變化負有歷史責任。他們理應率先大幅減排,更早實現凈零乃至負碳排放。但遺憾的是,去年以來,一些發達國家能源政策出現倒退,化石能源消費和碳排放不減反增。
張軍還提到,過去十年,中國采取負責任態度,用行動落實承諾,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了34.4%,建成了全球最大的碳市場,大力開展植樹造林、防沙治沙,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取得世人矚目的巨大成就。中國積極參與氣候變化南南合作,為其他發展中國家,特別是小島嶼國家、最不發達國家和非洲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提供支持幫助,受到廣大發展中國家的高度評價。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