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報告提要與市場聚焦
A股維持樂觀、不冒進;大概率沒有“水牛”。繼續強調不宜冒進,原因有四:(1)國內經濟尚未進入“被動去庫”階段,仍處于弱復蘇狀態;(2)“政策市”通常均為短期邏輯;(3)美國實質性衰退跡象雖然已經出現,但下行趨勢尚未形成;(4)基于我們宏觀至微觀的流動性框架及模型判斷,資金面雖在改善,甚至明顯好于去年同期,但仍難擺脫全年“凈流出”狀態,意味著市場所期待“水牛”大概率不會在年內出現。
(資料圖)
市場聚焦:1、社融遠低預期,國內經濟又要繼續下探了嗎?2、8月A股市場“冰火兩重”,當前市場恐怕已從“牛市”期待,迅速轉向“還能樂觀嗎”?3、中報披露季,對A股整體影響幾何?在配置上指引又有哪些?
“被動去庫”到來之前,A股大概率維持寬幅震蕩
我們在前幾期的報告中闡明了對國內經濟已經筑底的觀點,補充幾點對近期經濟數據的看法:1、社融并非預示國內經濟將顯著放緩,無需過分擔憂。2、消費需求拐點已現,核心物價回暖佐證。近期PPI拐點回升,引發市場討論,“被動去庫”到了嗎?我們認為國內經濟的“被動去庫”階段尚需等待。從M1連續6個月放緩甚至接近歷史低位水平可以看出,無論居民還是企業的“花錢”意愿均未見明顯改善,即便PPI拐頭“降幅收窄”,其更多或受到海外供給端收緊及基數效應影響,而并非因需求明顯回升,形成持續向上的動力,——因此,“被動去庫”顯然未到。
我們維持對A股市場:“樂觀不冒進”的觀點不變。樂觀方面表現在:1、估值底已現,市場剩余流動性再弱也差不過2022Q4;2、盈利底已現,國內經濟筑底,并預計2023年中報全A非金融ROE有望進一步回升;3、美聯儲貨幣政策或已實質性首次轉向。
持續建議“不冒進”則因為:(1)市場剩余流動性依然較弱,難以支持A股明顯上漲;(2)企業ROE雖有改善趨勢,但產能利用率偏弱、PPI未見明顯上行動力,故亦是弱勢回升。
中報業績掘金:汽車、傳媒及機械景氣向上,具備配置價值
23H1中報業績預告向好,進一步夯實A股盈利底。2023H1全A業績預告中,57%的企業盈利較Q1繼續提升;其中,54%的主板企業業績超Q1實際盈利,75%的創業板企業盈利預告超Q1實際盈利。這有利于進一步夯實市場關注的“盈利底”,但基于ROE驅動力分析,整體復蘇依然較弱,恐難以支撐期間A股走出較大行情。
然而,我們依然可以透過中報數據挖掘:景氣處于上行趨勢、形成向上拐點及潛在拐點的行業。基于我們“擴產周期-能力-意愿”模型,中報期間具備配置價值的行業包括:汽車、傳媒和機械,將受益于行業景氣回升,或具備較高的業績彈性。
風格及行業配置:建議主線成長,左側逢低建倉消費
(一)抓住有業績驅動、業績拐點預期的“硬科技”,重點配置:(1)汽車,尤其是“智能汽車/無人駕駛”大賽道的確定性機會;(2)AI依然有機會,但大概率出現分化,看好傳媒將受益于業績拐點逐步清晰+流動性趨勢回升+機構加倉;(3)醫藥生物或受益于美國利率中樞下行,有利于海外醫藥投資回升,以及國內消費復蘇預期;(4)機械自動化(包括機器人、工業母機等)更受益于行業景氣周期筑底回升;(5)電力設備有望反彈:包括:大儲、充電樁、電網、光伏(HJT)等未來仍具成長性,且目前估值已經降至合理偏下水平的細分領域。
(二)政策驅動下的“大金融”,包括:(1)以房地產為“錨”,輻射的銀行及地產鏈方向,或偏短期。(2)券商,一方面受益于政治局首次提出“活躍資本市場”,相關細則或陸續出臺,交易量彈性較大的公司下半年盈利預期差可能最大;另一方面,券商亦受益于人民幣匯率企穩,情緒面回升及流動性改善。
風險提示:國內經濟復蘇不及預期;美國通脹及貨幣緊縮超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