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 (記者 李晶)近日,由北京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組織編寫的《2022中國海外網絡傳播力建設報告》正式出版。該書詳細介紹了2022年度中國海外網絡傳播力建設的具體情況,是今年一月發布的《2022中國大學、央企、城市海外網絡傳播力建設系列報告》的梳理和集成。
北京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張洪忠在序言中介紹,互聯網是人類最大的一條信息溝通渠道,互聯網像現實社會一樣構成多樣,有Google、Bing等搜索平臺,有Facebook、Twitter、Youtube等頭部的社交媒體平臺,有新興的TikTok等短視頻平臺,有私密性較高的Telegram等平臺,還有更多的中小用戶規模平臺,以及細分化用戶的各類平臺,更有不同語言的異構網絡空間等。要評估我國大學、城市、中央企業的海外網絡傳播力效果難度很大,也不可能有完美的評估模型,不同的評估模型會有不同的側重點。
對“海外網絡傳播力”理解分為在場、關注、承認、認同四個層次。2022年的考察指標權重也從第一個層次的“在場”向第二層次和第三層次轉向,不僅僅是考察主體有多少海外社交媒體賬號、發了多少內容,更需要考察引起什么話題,得到多少關注與評價甚至得到多少承認。由于互聯網空間的多樣性,不可能對所有平臺或者所有數據進行采集,團隊主要選擇了頭部互聯網平臺開展測量。同樣,因為語言不同而存在互聯網異構空間,不同語言的互聯網空間會呈現不同的景觀,對多種語言的數據采集與處理也是有難度的,研究團隊選擇互聯網空間使用量最大的英語開展測量。
北京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團隊從2014年開始發布大學海外網絡傳播力報告,連續9年開展此項工作,力圖探索一個具有可行性與科學性的海外網絡傳播模型,并跟進互聯網演進要求,使模型兼具穩定性與可拓展性。項目在每年的10月正式啟動,年底發布報告,邀請相關專家學者對當期報告提出意見。會后,則將報告集結成書,來年出版,并舉辦一年一度的國際傳播研討會。
張洪忠表示,9年來,我們堅定恪守學術原則,保持中立態度,團隊核心成員在項目開展期間不和考評方接觸,完全是背靠背的分析,使用自有課題經費來開展工作。海外網絡傳播力項目也成為北京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的一項常規科研工作。2022年的海外網絡傳播力建設報告與往年流程基本一樣,有10位研究生一年級同學作為核心成員參與,另外還有一二十位本科生和研究生參與具體數據采集、標注等輔助工作,張洪忠、方增泉、周敏三位老師設計分析框架和把握項目進度,并和蘇世蘭博士一起設計指標體系權重等。該項目也成為訓練研究生一年級同學數據挖掘和分析能力的手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