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現場檢查來了。
7月7日,中國證券業協會公示2023年第三批首發申請企業現場檢查抽查名單。名單顯示,共有11家IPO企業被抽中。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現場檢查的威懾力不容小覷。根據券商中國記者對去年至今每一輪的IPO現場檢查后續情況進行統計,截至今年第二批,共有40家IPO企業被抽中,其中多達18家撤回上市材料,終止率高達45%。僅有1家企業在近期拿到注冊批文,其他21家仍在審核當中。
第三批IPO現場檢查抽查名單落定
根據中國證券業協會7日披露的第三批首發申請企業現場檢查抽查名單,創業板IPO企業家數最多,共有4家。其次是滬市主板,有3家IPO??苿摪搴蜕钍兄靼甯饔?家。
從審核階段來看,集中在“受理”或“問詢”環節。其中,在6月30日獲得交易所新受理的企業蘇州奧德高端裝備股份有限公司與國宏工具系統(無錫)股份有限公司也被抽查。
在業績方面,根據券商中國記者梳理,除了長春卓誼生物股份有限公司2022年扣非凈利潤出現17%的下滑外,其余IPO企業2022年扣非凈利潤增長。其中,滬市主板2家IPO企業利潤規模較大,浙江春暉環保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去年扣非凈利潤為1.63億元, 蘇州豐倍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扣非凈利潤為1.36億元??苿摪搴迸d福電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也有1.46億元。
科創板另一家被抽中的企業國宏工具系統(無錫)股份有限公司,扣非凈利潤規模相對要小,去年僅為5173.78萬元。
在保薦機構分布方面,在這一輪中,安信證券和中信建投被抽中的項目相對要多,各有2家IPO被抽查。
去年至今18家被抽中后撤材料
從歷年IPO現場檢查抽查情況來看,“一查即撤”現象屢見不鮮。多名業內人士此前曾向記者表示,有一部分企業瑕疵多;也有的情況是上市申報材料粗制濫造,經不起檢查。
根據券商中國記者對去年至今每一輪的IPO現場檢查后續情況進行統計,截至今年第二批,共有40家IPO企業被抽中,其中多達18家撤回上市材料,終止率高達45%。
其中,去年7月15日中國證券業協會展開第三批企業抽查時,共有20家企業被抽中。從后續審核進展來看,最終只有1家主板企業榮泰電工經過重重考驗,在今年6月拿下注冊批文。多達7家IPO企業撤回上市材料。還有12家企業仍在審核排隊中。
而在去年第四批抽查企業中,江蘇博濤智能熱工股份有限公司、科都電氣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大成精密設備股份有限公司三家企業均被抽中,其中兩家為創業板公司,一家為主板公司。這一批企業“全軍覆沒”,均選擇撤材料。
隨著時間步入今年,1月中國證券業協會共抽中5家IPO企業,后來有1家終止。第二批抽中1家,未出現撤材料的情況。
今年第三批11家IPO企業能否經得起監管現場檢查,值得繼續關注。
五大典型問題須注意
在監管看來,對首發申請企業開展常態化現場檢查,是強化IPO全鏈條監管的重要手段,有利于督促發行人提高信息披露質量,引導中介機構勤勉盡責并充分發揮資本市場“看門人”作用。
今年3月證監會發布《關于2022年首發企業現場檢查有關情況的通報》,總結在檢查中發現的典型問題。
據悉,證監會現場檢查重點聚焦發行人的財務信息披露質量、存疑事項及中介機構執業質量。其中,發行人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三方面:
一是信息披露不完整、不準確。例如,對資產所有權受限、對賭協議、重大訴訟未披露;對歷史增資過程、風險因素、關聯方及關聯交易、客戶及供應商信息披露不完整;對核心技術信息、業務模式及內容、委外加工信息、供應商采購情況披露不準確;對會計政策的披露與實際執行情況存在重大不一致等。
二是內部控制制度執行有效性不足。例如,原始憑證的獲取及保管制度流于形式;與境外退貨、原材料采購、存貨及固定資產管理相關的內控制度未有效執行;現金管理及ERP系統權限管理制度缺位;“三會”運作不規范等。
三是會計處理不恰當。例如,財務報告期初數及報表科目余額調整依據不充分、費用及收入跨期、危廢處置服務成本核算不準確、研發費用歸集或分配錯誤、股份支付及現金折扣處理不恰當、對賭協議未進行會計處理、壞賬準備及存貨跌價準備計提不足、折舊政策不符合會計準則要求等。
中介機構存在的問題主要有兩大類。
一是核查程序不到位。例如,對重要原始憑證不規范、會計科目賬實不符、通過客戶及供應商轉貨、客戶供應商重合、重要關聯方及關聯交易、主要賬戶資金流水、增資資金來源異常等關鍵事項未執行充分的核查程序;對未回函或回函異常的函證事項未執行替代程序;存貨及在產品監盤流于形式;未合理關注ERP系統存在的控制缺陷;未充分關注會計政策及估計變更等。
二是工作底稿記錄不規范。例如,訪談工作底稿不完整;函證信息記錄有誤;記錄的核查結論與事實明顯不符;對異常事項及采取的應對措施記錄不充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