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管線研發到轉為商業化落地再到實現盈利,這條創新之路是否能跑通,一直是創新藥投資者重點考量的點,尤其是這兩年醫藥行業大行情波動的背景下,加上能實現商業化盈利的創新藥企并不多,投資者的態度更趨于謹慎,因此哪家港股18A生物醫藥企業能實現盈利成為市場一直關注的焦點。據智通財經APP了解,7月3日,復星醫藥旗下生物創新藥企復宏漢霖(02696)發布盈利預告。作為首家商業化實現盈利的港股18A生物醫藥企業,復宏漢霖實現盈利對投資者而言無疑是一劑強心劑,其背后驗證了大股東復星醫藥(600196.SH;02196)的全方位支撐和實力。
研發投入國內領先,創新產品持續落地
據復宏漢霖正面盈利預告,公司預期2023年上半年度實現轉虧為盈,首次實現半年度盈利。公司預期報告期內將錄得利潤約人民幣2億元,主要源于公司核心產品漢曲優?和漢斯狀?的銷售收入持續增長及公司精細化管理下的成本控制。隨后一天,其股價曾漲幅超過20%。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復星醫藥作為中國醫藥行業創新領軍企業,其獨特的開放式創新模式造就了行業獨樹一幟的創新風向標。通過自主研發、合作開發、許可引進、深度孵化的開放式、全球化的創新模式,自2019年,中國首款自研生物類似藥漢利康(利妥昔單抗注射液)上市以來,復星醫藥的創新產品持續落地,創新產品收入占比也連年攀升,包括漢利康、漢曲優、復必泰、捷倍安、蘇可欣、漢斯狀等在內的新品和次新品收入在制藥業務收入中占比超30%,收入結構持續優化,創新轉型成果顯著。
創新產品的持續落地,離不開公司堅持不懈的研發投入,復星醫藥持續加大研發投入,2022年全年的研發投入達到58.85億元,同比增長18.22%。其中,研發費用為43.02 億元,同比增加4.65 億元,增長12.12%,制藥業務研發投入50.97億元,同比增長13.62%,制藥業務研發投入占制藥業務收入的16.54%;其中,研發費用為35.52 億元,占制藥業務收入的11.53%。研發費用位列國內創新藥企前列。
開放式創新模式多點開花,加速腫瘤等核心領域創新產品開發進程
復星醫藥聚焦腫瘤(實體瘤、血液瘤)、免疫、中樞神經、慢病(肝病/代謝/腎病)等核心治療領域,重點強化小分子、抗體/ADC、細胞治療、RNA 等核心技術平臺。已上市多款“全球首個”、“中國首款”產品,如,國內首個生物類似藥漢利康?(利妥昔單抗注射液)、全球首個獲批一線治療小細胞肺癌的抗PD-1單抗 H藥漢斯狀?(斯魯利單抗注射液),以及首個國產新冠小分子口服藥物捷倍安?(阿茲夫定片)、中國首個獲批上市的CAR-T細胞治療產品奕凱達?(阿基侖賽注射液)、首個引進的小分子創新藥蘇可欣? (馬來酸阿伐曲泊帕片)等。
在自主創新研發方面,復星醫藥生物藥平臺復宏漢霖作為中國生物醫藥行業領軍企業之一,已率先實現盈利,根據公告顯示,公司預期2023年上半年度將錄得利潤約人民幣2億元,主要源于公司核心產品漢曲優?和漢斯狀?的銷售收入持續增長及公司精細化管理下的成本控制。復宏漢霖的產品覆蓋腫瘤、自身免疫疾病、眼科疾病等領域,已在中國上市5款產品,在全球上市1款產品,18項適應癥獲批,3個上市申請分別獲得中國藥監局、美國FDA和歐洲藥品管理局受理。
公司首個自研創新產品H藥漢斯狀?(斯魯利單抗注射液)于2022年3月正式獲批上市,截至2022年末上市9個月銷售額達3.391億元,并于2023年第一季度實現國內銷售收入約2.498億元。2023年3月,該產品首次實現中國境內單月銷售額過億,標志著H藥商業化進程邁入發展新階段。目前H藥已獲批用于治療微衛星高度不穩定(MSI-H)實體瘤、鱗狀非小細胞肺癌(sqNSCLC)和廣泛期小細胞肺癌 (ES-SCLC) ,是全球首個獲批一線治療小細胞肺癌的抗PD-1單抗。
H藥在相關治療領域具有突破性療效和差異化優勢,展現出了強大的市場競爭力,獲得了業內廣泛認可,其多項關鍵性臨床研究結果發表于《美國醫學會雜志》(JAMA,影響因子:157.3)等國際知名期刊,助力實現市場快速放量。2023年3月,H藥一線治療ES-SCLC的歐盟上市許可申請(MAA)獲得歐洲藥品管理局(EMA)受理,亦計劃于2024年在美國遞交該產品的上市注冊申請(BLA),有望為公司帶來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和增長機會。
自研產品持續落地,合作開發產品亦不斷傳來捷報,2023年6月,復星醫藥與美國Kite Pharma的合營公司復星凱特的阿基侖賽注射液(商品名:奕凱達?)用于治療一線免疫化療無效或在一線免疫化療后12個月內復發的成人大B細胞淋巴瘤(r/r LBCL)的上市注冊申請于近日獲國家藥監局附條件批準。這也標志著奕凱達?二線適應癥正式上市,將惠及更多中國淋巴瘤患者。
成人大B細胞淋巴瘤(LBCL)是常見的惡性淋巴瘤,約占非霍奇金淋巴瘤的30%-40%,其具有治療方案少、病情進展快、死亡率高、生存期短的特點,近年來在中國的發病率呈現快速增長趨勢。2021年6月,復星凱特率先上市國內首個CAR-T細胞治療產品——奕凱達?(阿基侖塞注射液),2021年6月至今,以個性化定制、一次性療法、惠及逾500位復發/難治性大B細胞淋巴瘤患者,帶來了中國腫瘤治療領域革命性的新突破。
除了藥品外,聯營公司直觀復星的“胸腹腔內窺鏡手術控制系統”成功通過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批準,此產品可應用于泌尿外科、普通外科、婦產科、胸外科等腔鏡手術。這意味著國產達芬奇手術機器人即將與公眾見面。
《中國制造2025年》倡議中提到,政府希望于2025年將國產醫療器械在醫院的使用比例提高至70%,2030年達到95%。優質醫療資源擴容下沉和區域均衡布局,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多元化醫療服務需求。大幅提升高端醫療設備產化率已成為“健康中國2030”的目標之一,對于跨國醫療品牌而言,本土化、國產化勢在必行。此番國產達芬奇手術機器人的獲批,將推動國內外科手術機器人行業的發展,令全球領先的外科手術機器人技術惠及更多中國患者。
總結:
一系列創新產品的不斷落地,無不表明復星醫藥作為一家創新驅動的全球化藥企,其具備扎實的研發功底和多元化的創新研發模式。憑借著出色的研發實力,復星醫藥也榮登《2023中國藥品研發綜合實力排行榜》(總榜)第二名、《2023中國生物藥研發實力排行榜》(生物藥榜)榜首以及再次入選全球權威醫藥智庫信息平臺 Informa Pharma Intelligence發布的《2023年醫藥研發趨勢年度分析》白皮書 “全球醫藥企業研發管線規模Top25”榜單。相信未來隨著更多創新產品及適應癥的持續落地,“醫藥白馬股”復星醫藥讓我們看到不拘一格的“創新”,還有更多元的模式,也會蘊含更大的可能性。期待為市場帶來更多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