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畢業生人數屢創新高,國家持續出臺各項政策為畢業生掃清就業障礙。其中明確要求,全面貫徹就業優先政策,消除就業和職業歧視。
近日,北京一律所稱不再招聘川大畢業生引發熱議,6月25日,北京晏清律師事務所王炳峰律師稱,鑒于四川大學處理張姓學生不當行為的表現,證明該校的治學態度不高,畢業生品質難以讓社會信服。其律所不再招聘四川大學畢業生,請持川大畢業證的求職者勿再向本所投遞簡歷。
【資料圖】
該通告發布后引發爭議,有律師表示,對四川大學學生這一單獨群體不予招聘,剝奪了四川大學學生和其他學校學生一樣享有的平等就業權,破壞了社會公平,突破了律所用工自主權范疇。
對此,律所主任王炳峰律師回應稱,通告并無就業歧視之嫌,“只是為了把此事告知大家,免得互相浪費時間。”
6月17日,山東一家公司的短視頻賬號也曾發布“通知”稱,因張某事件“停聘川大畢業生”,該消息隨后在網上引發爭議。18日下午,涉事企業回應記者稱該通知系員工為蹭熱度私自發布的信息,目前已下架,公司也將對涉事員工進行處罰。
近年來,高校畢業生人數屢創新高,國家持續出臺各項政策為畢業生掃清就業障礙。其中明確要求,全面貫徹就業優先政策,消除就業和職業歧視。
但在現實中,個別用人單位總有自己的考量,導致五花八門的就業歧視,包括年齡歧視、外貌歧視、性別歧視、地域歧視等。
對此,澎湃新聞評論稱,企業的用人權不能隨心所欲。不可否認,企業在用人上有一定的自主權,而這也是市場競爭、靈活經營的需要,但這種權利的行使,必須建立在嚴格遵守法律的基礎之上。
極目新聞表示,作為律所,應該是講道理的地方,如果認為校方對張同學處理不公平,可以向學校或主管部門投訴,可以通過媒體傳遞自己的聲音,公開叫板都可以,只要有事實依據。如此將氣撒在無辜的人身上,一竿子打翻一船人,有道理可言嗎?
上游新聞評論認為,每個個體都是獨特的,都有權利在就業市場中憑自身的實力說話。用人單位將對個體的不滿上升到對整個群體的歧視,這本身就是一種畸形。
編輯丨林琴 綜合極目新聞、江西晨報、九派新聞、金融界、澎湃新聞、上游新聞
圖片丨北京商報、視覺中國、通告截圖、短視頻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