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6月8日,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發布厄爾尼諾警報,宣布這一氣候現象已經出現,預計到秋冬時節會達到中等至強程度。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近幾年,“厄爾尼諾”現象越來越頻繁地出現在公眾視野。何為厄爾尼諾?會對我國產生哪些影響?
▲1997年衛星觀測到的厄爾尼諾事件 來源:中國氣象數據公眾號
何為厄爾尼諾?
厄爾尼諾現象,泛指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水溫度持續異常偏暖,屬于氣候現象范疇。
國家氣象信息中心在其微信公眾號文章中介紹,在科學上,當赤道太平洋中東部海區的海水表面溫度比常年同期偏高0.5℃,并持續3個月以上,就進入了“厄爾尼諾狀態”;持續6個月以上,則確認為一次“厄爾尼諾事件”。
這一現象由生活在秘魯北部和厄瓜多爾的漁民所發現。數百年來,生活在當地的漁民發現,每隔幾年,在圣誕節前后,赤道太平洋東海岸海水持續增暖,秘魯亞卡俄沿海龐大的魚群悄然失蹤,原來以魚為食的海島失去了賴以生存的食源,不久也都死去,原來生機勃勃的海灘一片凄涼。
因此,他們以西班牙語中“圣嬰”一詞,命名這種赤道中東太平洋表層海水增溫現象,音譯為“厄爾尼諾”。
厄爾尼諾對我國會產生哪些影響?
通常情況下,厄爾尼諾發生時,南美沿海岸國家易遭受暴雨洪澇災害,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東部、非洲東南部等地易出現干旱。
另據公眾號“中國氣象數據”介紹,厄爾尼諾現象出現當年,我國北方地區冬季易出現暖冬,第二年夏季長江流域和江南地區易出現洪澇,夏季東北地區易出現低溫。
今年,厄爾尼諾現象會對我國帶來哪些影響?
中國氣象局公眾號5月26日發布消息稱,世界氣象組織(WMO)日前發布的一份通報顯示,今年下半年發生厄爾尼諾事件的可能性正在增加。此外,厄爾尼諾的發展很可能導致全球氣溫出現新高峰,并增加打破氣溫紀錄的可能性。
對此,國家氣候中心氣候服務首席專家周兵作出分析稱,厄爾尼諾的出現必然會造成區域或全球的氣候異常。在全球變暖背景下,極端異常的天氣氣候事件強度加強、持續時間更長、影響更為顯著。厄爾尼諾有利于打破我國目前降水“南旱北澇”的局面,長江流域降水可能會增多,暖冬氣候概率增大。
中國氣象局前述文章稱,厄爾尼諾對我國汛期氣候的影響,通常在其出現后的第二年變得更加顯著,因此,可能在2024年最為明顯,當然這與此次厄爾尼諾事件的出現時機有一定關聯。
分析表明,在2023年或2024年,極有可能創造全球新的最暖紀錄。目前,東太平洋表面暖水發展很快,全球最早受到厄爾尼諾影響的是熱帶太平洋周邊一些國家和地區,北美和東亞、南亞國家也會受到影響,持續的暖水使氣候異常的持續時間更長,全球各地應針對厄爾尼諾事件的發展做好應對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