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昨天,甌江實驗室首席科學家李校堃、資深研究員穆薩·穆罕默迪、特聘研究員陳高幟團隊在國際頂級期刊《Nature》發表文章《FGF激素信號傳導的結構基礎》,在國際上首次完整展示FGF23、FGFR、Klotho和HS四元復合物分子機器組裝和信號激活模式,為糖尿病、慢性腎病等代謝性疾病的藥物研發提供重要結構信息。
英國著名雜志《Nature》是世界上最早的國際性科技期刊。該論文是甌江實驗室研究成果首次亮相《Nature》,這是該團隊繼2018年在《Nature》報道內分泌FGF-FGFR-Klotho三元復合物互作特征之后的又一延續性重大發現,完成FGF信號激活胞外區域的“最后一張拼圖”。
生長因子是一種參與人體修復、調控和再生的蛋白,其中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FGF)中的某些家族,可以參與代謝調控,防治潰瘍和消炎鎮痛,使損傷的組織完成再生,使衰老和具有疤痕的皮膚得以修復。該論文被認為是細胞生長因子領域研究的重要成果,徹底推翻過去近三十年來科學界對于FGF信號啟動機制模式的固有認知,顛覆FGF這一生長因子家族中最大的亞家族的藥物研發傳統范式。
“代謝是一盞燈,操控代謝的開關有機械、聲控等多種形式,FGF是開關方式之一。”李校堃說,此次研究首次找尋到了FGF調節代謝的工作原理,為日后打開、關閉或修理燈提供途徑,即為代謝類藥物研發提供工作原理和關鍵信息。
甌江實驗室是十大浙江省實驗室之一,聚焦再生調控和眼腦健康領域開展深入研究。成立兩年來,聚合各方創新資源,打造高水平科研隊伍,成果迭出。目前,該實驗室人才隊伍總規模突破420人,其中院士8人。在國際學術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600多篇,其中國際知名頂級期刊8篇。
原標題:
甌江實驗室團隊研究成果首發《Nature》
找到研發代謝性疾病藥物的新密鑰
記者:周大正通訊員陳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