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希望我將來也成為農民嗎?”不久前,羅涇中心校四年級學生鄭浩榆體驗了一次母親的職業。之后,他這樣問自己的母親。
作為一名石斛基地的工作人員,鄭浩榆母親向孩子娓娓介紹現代農業技術的神奇所在,并用自己的工作實踐告訴孩子:“職業不分貴賤,只是分工不同。不管從事何種職業,都需要保持兩份心——恒心和責任心。”
不少孩子可能對于父母正從事的職業并不清楚。三百六十行中,除了醫生、教師、警察等,更有不少我們不了解、未接觸過的職業。過去,我們提到職業體驗,總習慣于問社會要資源,向社區作延展。今天,在上海市中小學生生涯教育推進會(寶山專場)上,一種全新的“向內”找資源的生涯教育新范式在寶山區進行嘗試,即讓家庭自然而然成了生涯教育的重要場域。
(資料圖)
本次推進會主題為“推進家校生涯共育 創造幸福美好生活”,來自上海16個區的德育室主任、心理中心主任、心理教研員以及寶山區中小學全體德育分管領導、學生與家長代表參加此次活動。會上,寶山區“愛寶行”在線家長學校平臺正式發布。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搖籃、溫暖的港灣,也是孩子第一所學校。寶山區先行先試,將家庭的這一“天然資源庫”面向生涯教育,以家庭為單位開展親子生涯活動,帶著家族歷程的厚重感,了解家族的傳承與家庭成員的職業,進而認識自己、發展自己。同時,家庭成員一同向外探索,在家庭間開展互動式生涯活動,以社會視角的開闊度,去了解職業、認識社會,增強學生生涯規劃的意識與能力。
寶山區世外學校鮑奕然同學在父母上班的上海市中醫醫院進行了一日職業體驗。她說,“未來不一定會成為像爸爸媽媽一樣的中醫,但是他們對職業的熱愛,對學術的追求,卻深深影響著我。我想,我會始終保持好奇、解鎖潛能、發現熱愛,終抵幸福。”
在寶山,生涯教育充分與區位資源結合,將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三者有效融合,以創造幸福美好生活為導向,確立“家校生涯共育”為發展視角的生涯教育特色,構建生涯教育體系,創造美好生活,增進生命幸福感,促進學生主動成長與終身發展。
高中生涯教育則圍繞“規劃”推進家校共育。吳淞中學盤活家長資源,拓展生涯教育課程外延。寶山中學以區本教材《有規劃的人生更精彩——基于學生畫像的生涯規劃導航課》為基礎,探索生涯教育與生涯規劃平臺的無縫對接,為學生的數字畫像積累更真實的數據。
上海學生心理發展中心副主任沈之菲指出,寶山的生涯教育已經關注學段貫通,從幼兒的生涯感知,到小學的生涯啟蒙,再到初中的生涯探索,最后是高中的生涯規劃;同時也注重課程的融合,形成三個系列成果:研發普適性的家庭生涯讀本,布局體驗式的親子生涯實踐,分享成長型的家庭生涯訪談。
寶山區教育局副局長王曉波表示,在“愛寶行”平臺上,將通過系列化、結構化的主題課與專題課為家長和教師提供家庭教育的科學理念與行動策略。他介紹,寶山區已培育了25所生涯教育項目學校,各項目學校積極架構、主動行動、有效積淀,已形成了一系列的生涯教育校本品牌。
寶山區發揮好家-校-社合力,注重對生涯教育的資源整合和實踐融合。確立“學段一體化”家校生涯共育發展主題,構建“內容一體化”家校生涯共育活動圖譜,以目標一體化、資源多元化、路徑協同化提升生涯教育的整體水平,護航學生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