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萬資金,年化收益10%,不想炒股,不想買房,想搞實業。
【資料圖】
這么說吧,過去二十年,買房的90%都賺了。
過去二十年,買股票的,大概有30%是賺錢的。
過去二十年,創業搞實業的,基本上始終都是九死一生。
這年頭,搞實業比起炒股更可怕,失敗率更高,一旦失敗就是個無底洞。
你問問那些,搞實業發家的老板,他們有多少愿意再搞一次二次創業的,實際比例不超過10%。
擁有財力,擁有團隊,熟悉市場,擁有人脈,尚且都不愿意繼續搞實業。
一個只有錢,卻不懂實業市場規則的人,就想著搞實業,還要穩定的收益,就是天方夜譚了。
搞實業有幾個很必要的點,是成功的基本條件。
而其中,唯獨沒有的一項,就是投資本金。
因為好的項目從來不缺錢,找到投資人特別的容易,需要大量本金的項目,往往風險更高,很有可能一不小心,本金搭進去了,還欠一屁股的債。
接下來就說說,搞個實業必須具備的幾個條件。
哪怕你只是做實業投資,也是完全有效的。
1、足夠的精力和發展格局。
不論是一個實體項目的投資人,還是一個實體企業的創始人,必須要有發展的眼光。
如果是自己做企業,那就需要投入足夠的精力。
做企業其實是一件沒日沒夜的事情,企業家創業付出的心力,精力,是不可估量的。
就這一點,比起做投資的,要多花費好多倍。
一些已經有財務積累的人,可能會選擇投資實業,也就是別人的公司,主要就是不愿意投入精力了。
但投資實業,需要的就是眼光和格局。
哪個行業會有更好的發展,是需要眼光去判斷的,而且是發展的眼光。
這對于一個實業投資者來說,要求是非常高的。
很多實業項目看著好像不錯,一旦接手就會發現很多坑,作為財務投資者,入不敷出的情況也很多。
這就好比風險投資,讓普通人來做,難度很大,專業的機構也經常有失手的時候。
2、熟悉市場,精通某個領域。
做實業也好,投資實業也罷,肯定要做熟悉的領域。
很多投資者往往會被一些所謂的實體項目所吸引,去做一些自己并不在行的實業。
就比如,很火爆的餐飲連鎖項目,很多人投了幾百萬上千萬,加盟了什么火鍋店,沒多久就倒閉了。
從選址,裝修,營銷活動,到人員招募,供應鏈管理,實業項目的環節上,很多坑都踩了一遍。
本質上是因為沒有經驗,不懂行。
所以,有些人搞什么加盟就賺錢了,有些人搞了半天還賠了老本。
這是因為有些實業內行能做,外行根本做不了。
在自己熟悉的領域里去做實業,成功的概率遠高于在陌生領域里去探索。
很多賺錢的底層,其實都是管理和經營效率帶來的利潤。
這部分對于一個外行人來說,不是利潤反而是巨大的成本開支。
3、成熟的團隊和管理制度。
搞實業和搞金融投資,最大的差別,就是實體一定要有團隊,投資只需要一個人。
即便是投資實業,也必須要考察對方一個團隊的戰斗力,而不是單純的聽創始人講未來。
現如今,最寶貴的其實就是團隊了,根本不是什么“創意”。
很多都是口說無憑,根本不落地的項目。
所以,如果是要搞實體創業,就要有個基礎的團隊。
先開公司,后搞招聘的團隊組建,往往無法在短期內搭建出像樣的團隊班子,會大大的影響整個項目的進展,其實是非常不靠譜的。
同樣的,一整套內部的管理制度,也是非常重要的。
考察別人的實業項目做投資,也不單單只是看項目本身,同樣要對項目落地的團隊進行考察,對于整個人員的管理制度,進行一定的了解。
現如今做實體,是無法單槍匹馬完成的,擁有一個有執行力的團隊,才是關鍵。
4、充分的資源和調度能力。
作為實體項目的投資者,或者說是創始人,是需要強大的資源調度能力的。
否則,你在這個市場上的競爭力,會明顯弱于同行業的其他公司。
即便是一個單純的投資人,對于資源這一塊的需求量也是很大的。
否則,公司為什么要接受你的投資,你又能給公司帶去什么。
雖說不是所有創業者一開始都是有人脈的,很多都是白手起家一步步做起來的。
但是,資源整合能力和調度能力,在現代的實體產業里,已經不可或缺了。
因為當下的市場比較成熟,沒有優勢的項目,是很難做起來的。
而資源能力和調度能力,就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
皇帝不用親自帶兵打仗,但是調兵遣將的事情,確是需要皇帝親自去做的。
5、危機下的謀定和應變能力。
最后一點,也是最關鍵的一點,就是應對危機的能力。
搞實業一帆風順的,真的非常非常少,遭遇危機是大概率事件。
而且實業最大的問題,是可能一場危機,就直接把整個企業給弄倒閉了。
相比投資,即便失敗一次就虧損個10%,20%,實業的風險是非常大的。
因為絕大多數的實業,往往有貸款的成分在那里,很容易直接變成負債的。
危機的應對能力,才是搞實業的關鍵。
尤其是企業發展到中后期,一旦陷入瓶頸,該如何做突破就非常的重要了。
謀定和應變,是一個實業投資者必須具備的基礎技能。
搞實業的風險,不言而喻,不一定說像創業那般九死一生,但要活下來,并且有穩定的收益,肯定沒有那么簡單。
絕大多數普通人能接觸到的項目,虧錢的居多,被薅羊毛的居多。
即便當下能賺錢,也不代表未來一定能賺錢,很多項目到后期都是扭盈為虧的。
相比搞實業,做投資相對還是一件比較簡單的事情。
都說股市很殘酷,那至少還有10%的人是盈利的,這個比例比起創業成功的可高多了。
而且,投資可以是一個人的事情,而搞實業必須是一群人的事情。
很多人會說,你又勸我去搞投資。
但說實話,當下的市場環境,搞實業還真不如搞投資。
實業有幾個問題,投資是沒有的。
1、每年的成本問題上。
投資本身,沒有一個所謂的成本問題。
但是做實業,就會面臨一個成本的問題。
你雇傭的員工,你不能從來不漲工資吧。
就算你不漲工資,社保基數每年都在上漲,企業需要負擔的成本也是每年在漲的。
上游也完全有可能會漲價,物流成本也完全有可能會漲價。
可以這么說,供應鏈的上下游,都有可能會漲價,整體的成本理論上每年都在增長。
你做個股票投資,就不會面臨這種問題,這么多年下來,交易的手續費比例,只降不升。
2、經驗的積累問題上。
相比做實業,面臨的風險,可能每一次都不太一樣。
但是做投資,是靠經驗積累的,因為都是做交易。
你在交易市場里做久了,只要市場開著,永遠都有機會的。
但是,實業的風險,可能是行業突然走下坡路了,很多問題根本沒法解決。
一旦換個行業,很多人脈都用不上,都要重新再來。
就這一點上,做實業的風險也比做投資要更大一些。
3、止損退出的問題上。
在止損這個問題上,投資比起做實業,也會簡單很多。
股票你不想做了,直接清倉,就能把錢拿回來了。
但是做實業完全不一樣,它非常重資產。
當你不想做了,光開除員工,就要花很大的成本,然后把資產變現,還需要時間,以及面臨折價。
這些都導致做實業,很難一干二凈的結束。
很多做實業最后虧錢的,都是這么猶豫不決,最終陷入了債務之中。
4、資金變現的問題上。
最后就是資金變現上,實業很多時候講的是估值,所以最終都是轉到資本市場上。
你做實業賺的錢,想要拿到自己口袋里,光這個稅務問題就非常的麻煩。
投資市場,現在不收什么資本利得稅,或者都是稅后的收入,根本沒有這么麻煩。
做實業,一個財務審計,就會讓你麻煩到不想干了。
很多人不想做實業,也是因為實業賺錢容易,變現卻有難度。
公司的股權看上去很值錢,但是沒有公開市場變現,可能啥都不是。
投資市場也好,實業領域也好,賺錢其實都是靠本事的,而且各有各的門道。
只不過,賺錢的多少,虧錢的概率,其實都是公開的,大家可以自己做了解。
只有先了解了風險,然后再去做,這樣才能更加有效的把握賺錢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