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chinatimes.net.cn)記者劉詩萌 北京報道
過去40多年來,中國城鎮化率提高了超過40個百分點,城市競爭也成為中國經濟崛起、創造增長奇跡的重要動力之一。不過,隨著城鎮化逐漸進入深水區,告別粗放開發、向高質量發展轉型也成為當前和今后長時期城市發展的必經之路。
“一些大城市經過幾十年不停地大開發,不停地追求高速度,沒有控制或者控制不了的增加對水、土、空氣的污染,對不斷變化的歷史機遇期的理解被固化,這些現在要進行一個全面的大轉型。”5月20日,在中國城市百人論壇2023年會暨青年論壇上,中國科學院院士陸大道對包括《華夏時報》在內的媒體表示。
(資料圖片)
他認為,城市高質量發展不應過度追求高首位度,要求省會城市一定“大強美富通”,反而引起地方政府的焦慮。大城市要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找準自己的位置,形成優勢和效率。
“首位度”沒那么重要
近年來,“瘦身健體”成為中國大城市發展最主要的方向和挑戰之一。
《“十四五”新型城鎮化實施方案》提出,要推動超大特大城市轉變發展方式,積極破解“大城市病”,推動超大特大城市瘦身健體??茖W確定城市規模和開發強度,合理控制人口密度。而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具體地提出了“瘦身健體”的內涵,即要推動超大特大城市中心城區瘦身健體,推動城市發展由外延擴張式向內涵提升式轉變,防止城市“攤大餅”。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肖金成解釋,瘦身健體就是要合理控制開發強度和人口密度,率先形成以現代服務業為主體、先進制造業為支撐的產業結構。因此,超大城市特大城市瘦身健體,就是要實現產業結構升級和空間布局優化,變單中心、“攤大餅”為多中心、組團式。
不過,這也不意味著城市群越多越好?!伴L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城市群是中國國家競爭力最主要的表現,所以這三個大城市群要搞好,也有條件搞好。但其他地方的產業城市集聚區現在都搞城市群,有的幾個城市之間隔了好幾百公里,最后產業鏈條沒有發展和完善起來,創新平臺也沒有聚合起來?!标懘蟮缽娬{,大城市搞城市群要以提高效率、提高競爭力為目的,因此要深入調查研究,找準自己的優勢產業以及可以完善、對外合作的產業,才能形成優勢和效率。
現實中,許多城市仍然有“規模焦慮”,特別是在同省份、同級別的城市的競爭中尤為突出。在陸大道看來,很多地區爭相提出搞城市群、做國家中心城市的口號,或者要求省會城市一定要有非常高的首位度等等,其實并不是很重要。一些地方政府為此著急、焦慮,往往就會通過合并地級市的方式去做大做強,實際上行政成本很高。
深圳市原副市長、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理事唐杰認為,核心大城市應在城市群中發揮創新引領的作用。當前,上海、北京、深圳、杭州等城市創新型專利持續快速增長,以VC投資量和PCT專利來衡量全球十大創新城市,北京、上海、深圳均位列其中;以獨角獸企業數量來衡量,則是北京、上海、杭州榜上有名。隨著這些核心大城市從短周期技術開始走向長周期的創新,會出現明顯的知識廣泛溢出的過程,因此要降低城市間的行政分割,加快推進大城市搞創新、周邊城市做規模化制造的分工體系,減少知識溢出中的輪候效應,同時也要防止過度內卷、過度競爭引起創新動力的失效。
城市資產運營將成為新增長點
與此同時,向高質量發展轉型更要重視城市經營思路的轉變。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副所長楊典指出,過去幾十年中國經濟模式最大的特點除了出口導向的工業化之外,還有土地、財政、金融三位一體的城鎮化和工業化模式。這種模式極大提升了中國的國家能力和積蓄社會資源的能力,推動了中國的城鎮化、工業化和基礎設施高速發展,但同時也積累了很大的風險。由于城鎮化已經進入深水區,一二三四線城市之間的競爭日趨激烈,地方的市域財政收入、城市建設、招商引資、產業發展都日益受到了金融系統理念的影響。然而,隨著經濟增長放緩、房地產市場轉折,地方政府收入下降,其財政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也會受到影響。因此他認為,改變土地、財政、金融的三位一體模式,推動財稅等體制的變革非常重要,如推動消費、增值稅、房產稅、個人所得稅改革,合理測定中央地方稅收比例,合理劃定中央地方的財權、事權的匹配,嚴格執行《預算法》等等。
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總建筑師吳晨也表示,在當前新型城鎮化形勢下,以土地融資為基本原則和核心的土地財政帶動模式已經基本結束了。城市經濟的增長模式已經從一種“資本型”逐漸向“運營型”轉變,未來城市資產的運營和管理將成為一個重要的經濟增長點。
他提出,要以市場化思維解決運營化的需求,站在市場的角度看待資源,挖掘城市自身的稟賦優勢,將資源、人員優化要素形成合力,共同培育“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業態,最大限度將資源集中到城市品牌上,在經濟接力賽比拼中形成競爭優勢;全面梳理可用于持續運營的資源要素,加強整合存量資源、土地資源、規劃資源、市場資源、文化資源等等,促進資源變資產、資產變資金。
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鵬飛也呼吁,要讓市場在“人民城市人民建”的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發展更多數字化平臺,讓中小企業、促進民營企業、個體工商戶參與到宜居、韌性和智慧的城市建設中。
責任編輯:徐蕓茜 主編:公培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