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近日,農業農村部發布2022年十大農作物、畜禽、水產優異種質資源,其中,橄欖蟶蚌特色水產種質資源入選。
本次遴選發布的十大特色水產種質資源為初步突破繁育養殖技術、推廣初具規模的水產養殖品種,包括橄欖蟶蚌、秦嶺細鱗鮭、瓦氏雅羅魚等10個,旨在提升全民資源保護意識,引導科研單位、種業企業深入發掘資源潛力,將資源優勢轉化為創新優勢和產業優勢。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水產養殖研究室主任聞海波(右二)和養殖人員交流人工養殖橄欖蟶蚌技術
我國食用橄欖蟶蚌具有悠久歷史,在唐、宋及清代均有關于橄欖蟶蚌食用和烹飪方法記載。因味道極其鮮美,營養豐富,且有保肝、醒酒、補鈣和催乳等功效,歷來是湖北天門、安徽阜陽、江西南昌、浙江德清等地特色高檔河鮮,素有“水中人參”“淮河鮑魚”之美譽。
由于生態環境遭破壞和過度捕撈等因素影響,近40年來,我國橄欖蟶蚌自然資源急劇衰退,僅在淮河阜南段、湖北天門河竟陵段、鄱陽湖零星湖區等成斑塊狀分布。
利好消息是,橄欖蟶蚌目前已突破人工繁育關鍵技術,在安徽阜陽、蕪湖及江蘇等地實現人工繁養,并開展增殖放流和資源保護,取得良好的經濟和生態效益。
橄欖蟶蚌在阜南被稱為“蜆子”。為兼顧橄欖蟶蚌種質資源保護和地方特色美食“蜆子”傳承,在阜陽市農業農村局、阜南縣人民政府等單位的大力支持下,2018年,阜南縣京淮特種水產有限公司聯合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安徽省農業科學院水產研究所等科研單位聯合開展科技攻關,率先突破橄欖蟶蚌全人工繁育和成蚌養殖技術,成為沿淮地區唯一一家具備橄欖蟶蚌育繁推一體化能力的科研示范基地。
2020年10月、2021年11月、2022年11月,京淮公司先后三次將自主培育的21.5萬只橄欖蟶蚌苗種和成蚌,在淮河阜陽段橄欖蟶蚌國家水產種質保護區增殖放流,為淮河橄欖蟶蚌種質資源的恢復提供了有力支撐。
2022年3月份,阜南(中崗)舉行橄欖蟶蚌入市啟動儀式,這標志著人工養殖的橄欖蟶蚌大批量進入消費市場。經專家測算,以阜南縣循環農業產業園為主要依托,在橄欖蟶蚌苗種規模化繁育配套體系支撐下,年繁育優質蚌苗1億只,養殖一產產值可達到3-5億元;開展橄欖蟶蚌保鮮技術、深加工及生物活性物質提取關鍵技術研發,延長產業鏈和增加附加值,打造阜陽特色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品牌,二產產值可達20億元。
“橄欖蟶蚌將成為水產低碳綠色養殖發展和助推鄉村振興的重要養殖品種。”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