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1 地理位置我國開辟區位于東北太平洋海盆CC區的西南部。
2、以海洋四號斷裂(北部約150°W,南部約147°30′W)為界,將開辟區分為東、西兩區。
3、東區的地理坐標大致為7°~10°N,140°~149°W,面積79703km2;西區的地理坐標大致為8°~11°N,150°~155°W,面積為70297km2。
(資料圖)
4、東、西兩區面積之和為15萬km2。
5、東區和西區距夏威夷火奴魯魯港分別為2050km和1800km,距離廣州約10000km。
6、2.1.2 水文氣象概況開辟區地處熱帶海域,降水多,全年為高溫、高濕氣候,以多云陰天天氣為主,平均風力為4~5級。
7、對天氣變化影響較大的有東北太平洋熱帶氣旋和熱帶輻合帶兩個系統,前者產生強大影響的幾率較小,個別可達臺風強度,造成災害性天氣。
8、需要指出的是,熱帶氣旋(或臺風)的生成和發展時間,正好是海上作業的最佳季節,影響較大,但時間一般較短。
9、風浪和涌浪方向相近,以小浪、中涌為主,其中2m以上的大浪均為涌浪,每年6~7月為大涌盛期。
10、總體看,自然條件較復雜且較差,與陸地礦產開采的自然條件完全不同。
11、在開辟區海域上層的海流屬赤道流系,自北向南依次發育有西向北赤道流、東向北赤道流和西向南赤道流。
12、赤道流系的位置和強度隨季節而變化。
13、北赤道流在2~8月期間影響西區北部,8月后北移;南赤道流8月以后影響東區南部,至次年2月南移出東區。
14、開辟區海域水體溫度、鹽度和密度的垂直結構自上而下可劃分為混合層(<70m)、躍層(70~180m)、漸溫(變)層(180~4200m)和均勻層(>4200m)。
15、2.1.3 海底地形地貌特征開辟區海域的水深一般達4800~5200m,海底地形高差為50~100m,海山高差為500~1500m。
16、這里的海底地形地貌屬于東北太平洋海盆深海丘陵區。
17、海底地形地貌的發育受克拉里昂、克里帕頓兩大斷裂帶和擴張脊的控制。
18、一級地形地貌為規模較大的海山、海山鏈、山間盆地和深海槽谷,走向為北東東向或近東西向,與兩大斷裂的走向相平行。
19、次級地形地貌為低緩堤狀隆起、臺地、鏈狀海丘、溝槽等。
20、丘鏈之間或臺地溝槽之間相距一般為5~10km,山丘洼地高差幾十米至上百米,臺地與溝槽高差可達200~300m。
21、這些地形地貌的走向多為北北西向或近南北向,與擴張脊的走向相平行,并為近東西向或北東東向次一級轉換斷層切斷。
22、總體上,基底起伏是控制海底地形地貌特征的主要因素。
23、開辟區的東、西兩區的海底地形地貌特征明顯不同,分屬于兩個大的地形地貌單元。
24、西區以近東西向展布的海山鏈和串珠狀海山為特征,東西向的地形特征較南北向的顯著(圖2—1);東區則以北北西向臺地和溝槽相間排列為特征,北北西向的地形特征較北東東向的明顯(圖2—2)。
25、圖2—1 開辟區西區海底地形圖圖2—2 開辟區東區海底地形圖海山鏈、海丘鏈或臺地通常呈不對稱狀,前者北坡陡、南坡緩;后者東坡陡、西坡緩。
26、斷崖或峭壁常出現在丘坡的一側,陡坡坡腳還可能出現碎石堆、崩塌物或滑坡。
27、顯然,這些地形地貌類型將成為采礦作業的不穩定區或地形障礙。
28、從多波束回聲測深(Sea Beam)彩色充填圖上可以看出,本區分布有一系列高出海底達500~1500m、直徑為幾公里至幾十公里的圓錐形海底火山。
29、這些海底火山在西區排列有序,組成壯觀的東西向海山鏈和串珠狀海山脈,在東區則散布于北北西向的臺地溝槽中。
30、圓形海山的山坡坡度一般大于5°。
本文到此分享完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