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聯社5月20日訊(編輯 旭日)據媒體報道,5月10日無代碼開發平臺Builder.ai宣布與科技巨頭微軟公司達成戰略合作協議。聲明稱,微軟在合作中對這家初創公司進行了股權投資。據了解,Builder.ai成立于2016年,總部設在英國倫敦,主營業務是人工智能低代碼/無代碼應用程序(app)開發平臺。
此前,3月15日,微軟正式發布Copilot,并將其應用于Microsoft Power Platform的一個新功能,可以在Power Apps,Power Virtual Agents和Power Automate中基于GPT能力提供AI-powered的幫助,讓制作者可以用自然語言描述他們想要的應用、流程,Copilot可以在幾秒鐘內完成創建,并提供改進的建議。
(資料圖)
華鑫證券寶幼琛5月15日研報指出,AI賦能“代碼研發”,語音輸入生成代碼成為現實;AI編寫代碼效率提升近10倍。3月23日OpenAI發布ChatGPTPlugins,將ChatGPT連接到第三方應用程序,未來有望躋身開發者平臺隊列。人工智能加持代碼編寫大幅降低代碼編寫難度,低代碼編程及可視化編程工具迎來技術性突破機遇,未來編程工具有望與人工智能深度結合。
公開資料顯示,低代碼開發是一種可視化應用開發方法。通過低代碼開發,不同經驗水平的開發人員能夠通過圖形用戶界面,使用拖放式組件和模型驅動邏輯來創建Web和移動應用。
據頭豹研究院數據顯示,2025年全球低代碼市場規模將達到471億美元,復合增長率將達到41%。全球低代碼市場規模在2020年達84億美元,在2021年超過百億美元。
其中,中國市場將是重要的增量市場。據海比研究院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低代碼市場規模預計為31.5億元,2022-2025年均復合增長率為40%,預計在2025年達到86.4億元。隨著企業數字化轉型需求的增加,傳統軟件開發模式存在效率低下,時間、人力、溝通成本高等諸多問題,低代碼迎來了飛速發展,各低代碼廠商紛紛入局。
低代碼平臺的發展最早可以追溯至20世紀80年代第四代編程語言(Generation Language,4GL)的提出,2000年可視化編程語言(Visual Programming Language,VPL)助推其發展,但直至2014年Forrester Research提出低代碼概念之前低代碼平臺市場都發展遲緩。
隨著概念明確,低代碼平臺市場開始升溫,以2015年開始AWS、Google、Microsoft等巨頭的入局為標志。2018年Gartner提出aPaaS和iPaaS概念,同年西門子以6億歐元收購Mendix將其納入自身工業互聯網平臺,低代碼平臺市場被點燃,在國外進入白熱化競爭。
據財聯社不完全整理,近期在互動易平臺回復低代碼相關業務的上市公司包括浩云科技、初靈信息、金現代、恒華科技、久其軟件、湘郵科技、依米康、軟通動力、啟明信息、中科創達、協創數據、浙大網新、思特奇等。
民生證券呂偉3月20日研報中表示,在AI賦能的大背景下,軟件開發、流程構建等業務方向有望迎來一輪重要革命。在這個背景下,廠商的開發效率、交付效率有望倍數級提升。具備技術儲備、客戶積累和行業know how深耕的企業有望充分受益。建議關注,1)通用賽道包括金山辦公、泛微網絡、致遠互聯、用友網絡等;
2)垂直賽道包括賽意信息(離散制造)、遠光軟件(能源行業)、衛寧健康(醫療行業)、恒生電子(金融行業)、廣聯達(建筑行業)等。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有分析人士表示,低代碼對于開發復雜系統而言仍存在局限性,一來內部是個黑盒子,僅擴展就成問題,二來低代碼的顆粒度遠沒有高到可以讓人們大筆一揮,架構圖里哪個系統要用低代碼來實現,因為穩定性不能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