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平臺發布的報告顯示,在充電排隊最久高速服務區TOP10中,排隊等待時間都在1個小時以上,且有6個服務區充電排隊超過2個小時以上。
顯然,這折射出能源行業還有不少問題需要攻克。5月11日,在2023中國數字能源生態大會上,華為數字能源向我們展現出一個“數字能源新時代”的全新圖景:當數字世界和能源世界深入融合,新型能源基礎設施將解決這些問題,為生產和生活帶來深刻變革。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比如,電動車將能實現1秒1公里的充電速度,充電將能實現加油式的極速體驗。
新型能源基礎設施,變革正在發生
“通過車上車下高質量協同發展,全面推動車上車下高壓化,推出超融合的動力系統和‘一秒一公里’的超級充電方案,助力電動車全面超越油車,實現‘加油式’的充電體驗,加速交通電動化的進程。” 華為數字能源技術有限公司總裁侯金龍這樣說。
華為數字能源技術有限公司總裁侯金龍
這樣的體驗令很多電動車主們向往,更重要的,這樣的變革未來已來。在2023上海車展前一天,華為發布了全液冷超充架構,聯合伙伴落地新一代充電基礎設施,就將加油式的充電體驗變成了現實。
在媒體實測中,可以看到:液冷超充終端不僅充電快,充電5分鐘,續航200公里,只需要喝一杯咖啡的時間,就能將電動車充滿電;而且充電過程更安靜,相比傳統方案充電過程中高達90dB的噪音級別,液冷超充所產生的噪聲低至60dB以下。
據侯金龍透露,華為將圍繞碳中和道路上的能源變革、智能變革、出行變革,打造面向能源變革的新型電力系統能源基礎設施、面向智能變革的新型數字產業能源基礎設施,以及面向出行變革的新型電動出行能源基礎設施。“1秒1公里”的電動車充電新體驗,就是新型電動出行能源基礎設施所帶來的變革。
同樣令人關注的,還有新型電力系統能源基礎設施變革。在過去10年,華為在光伏領域率先將組串式逆變器用于地面電站,推動其成為全球主流。未來10年,華為聚焦“智能光儲發電機”,將推動Grid Forming構網型儲能技術的落地,掀起一場新的電力系統變革。
說到這里,有必要科普一下“智能光儲發電機”,以及其背后的Grid Forming構網型儲能技術。隨著光伏、風電等可再生能源產生的電力與日俱增,新的問題正在產生。傳統火電等為主的電力系統,整套機組有慣性支撐,而光伏等新能源最大的問題是間歇性,在占比越來越大的情況下,其電壓和頻率波動就有可能讓電網架構變得脆弱。在這種背景下,以往逆變器常用的Grid Following跟網型控制技術需要變革,變成Grid Forming構網型控制技術,因為其可以控制逆變器輸出的電壓和頻率,增強電力系統的穩定性。換句話說,華為的智能光儲發電機,可以讓光儲系統具有主動增強電網的能力,具有傳統同步發電機的功能,從跟隨電網到主動增強電網。
可以說,智能光儲發電機是華為繼智能組串式逆變器、智能組串式儲能解決方案后,在光伏領域掀起的又一場變革,基于此構建的新型電力系統能源基礎設施,將為光伏、風電從補充電變為主力電掃清障礙。
正如侯金龍所說,“在低碳化、電氣化、數字化、智能化的趨勢下,未來能源世界和數字世界將深度融合發展,能源產業已經進入到數字能源新時代。” 顯然,華為所打造的這三大新型能源基礎設施,就是數字能源新時代的“新基建”,支撐起數字能源新時代的星辰大海。
數字能源新時代的“價值飛輪”
在2023中國數字能源生態大會上,華為不僅勾勒出了數字能源新時代的愿景圖,更是展現出其從夢想到現實的路線圖:歸結起來,就是推動數字技術與電力電子技術融合、持續引領行業發展的引領力,為客戶持續創造價值、成就客戶的價值力,以及在此過程中賦能伙伴、與伙伴共贏的賦能力。
侯金龍在演講中表示,華為在數字技術和電力電子技術的融合上持續走向深入,早在2012年就提出“比特管理瓦特”,近年來又升級到“4T融合”,即Watt、Bit、熱管理技術(Heat)和儲能管理技術(Battery),在各個層面都去實現數字技術和電力電子技術的融合、信息流和能量流的融合。在技術的探索和應用過程中,華為數字能源持續引領能源行業的發展。
站在客戶的維度,技術變革所帶來的是巨大價值。例如,在青海共和縣,華為助力黃河水電公司打造了全球最大的光伏電站,年生產清潔電力高達近50億度電。這個光伏電站,不僅僅是大,更是數字技術與電力電子技術深度融合的樣板,如此大的光伏電站,每一串組件、每一個逆變器都需要檢測、維護,傳統人工檢測模式需要4人組成的運維團隊上站2個月才能完成,但是在華為智能IV檢測技術的支撐下,僅用10分鐘就可以完成100兆瓦光伏電站的在線遠程全量掃描,精確快速定位故障,診斷故障原因,大大提升了運維效率。
華為數字能源為客戶帶來的價值,不僅僅是效率提升,更有成本的極大節省,以及社會價值的創造。例如,華為預制模塊化數據中心,助力武漢市快速建設人工智能計算中心,上線時間縮短50%以上,通過整體設計和AI節能等智能化技術,數據中心的PUE降至1.25,每年可節省超過340萬度電,生命周期內預計可以減少碳排放42000噸。
值得注意的是,華為在推動數字技術與電力電子技術融合的過程中,也積極推動生態的構建。侯金龍表示,華為在多管齊下,堅定不移地與產業和生態伙伴一起,攜手共建數字能源產業生態:攜手全球領先客戶,持續技術創新與應用示范,加速新型電力系統、新型數字產業、新型電動出行的發展進程;攜手全球商業合作伙伴,共同成長,建設無處不在的綠色、低碳、智能的分布式能源系統;攜手全球產業合作伙伴,賦能伙伴,助力本地綠色產業發展;攜手全球志同道合者,積極推進面向雙碳目標實現的產業政策、行業標準、路線圖和時間表。
在這個過程中,華為積極賦能生態伙伴,發揮彼此優勢,推動數字能源新時代的加速到來。例如,在上面提到的全液冷超充架構的落地中,上海首座全液冷公共超充站就是由華為的生態伙伴——上海迦碼能源科技有限公司(66 iFuel)和江蘇寶馨科技(002514)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建設。華為推出的全液冷超充架構,不僅為電動車主帶來極致充電體驗,也為生態伙伴帶來強大賦能:傳統方案,充電基礎設施只有3-5年的整機壽命,模塊年失效率高達3-8%,而且每年還需要4次人工除塵,華為的全液冷超充架構整機壽命長達10年以上,模塊年失效率低至0.5%以下,還能實現“0”維護。而且,全液冷超充架構通過功率共享,提升市電利用率,可以讓場站多充電30%,而同時總體擁有成本可以降低40%,讓生態伙伴可以多省錢、多賺錢。
引領行業發展的引領力、成就客戶的價值力與賦能伙伴的賦能力,共同組成華為在數字能源新時代的“價值飛輪”:當華為不斷推進技術融合,并賦能生態伙伴,共同將技術變革落地,為客戶創造價值,將能推動能源產業持續變革,進而吸引更多的生態伙伴加入,為更多客戶帶來價值,整個產業也將實現共贏。
寫在最后:滴水不成海,獨木難成林
“滴水不成海,獨木難成林”,侯金龍在演講中引用的這句話令人印象深刻。
數字能源新時代的前景,令人向往,但是實現的過程一定并非坦途,既要有華為這樣持續將巨額資金投入到技術研發中的行業引領者,也要有客戶、合作伙伴乃至整個產業的共創。通向能源演進變革的路,注定是一場雙向奔赴。
例如,上面提到的智能光儲發電機的巨大變革,最近就傳出新進展:在青海共和華潤光伏電站,華潤與華為成功完成了構網型光儲系統現場測試,這是智能光儲發電機在行業首次實證的成功,堪稱是智能光儲發電機在實踐應用中的里程碑。
又如,在2023中國數字能源生態大會上,國家電力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科技與創新部總監樊勝,就分享了國家電投集團和華為的十二年聯合創新史,雙方聯手創造了智能IV診斷、智能跟蹤支架、EL檢測等先進技術。
正像華為數字能源數據中心能源及關鍵供電產品線總裁何波所說,華為在充電領域的定位是創新解決方案使能者和產業生態賦能者。華為在數字能源領域的定位,也是如此。展望未來,在華為的持續創新和生態賦能下,加上整個產業的共創,能源領域將加速變革,迎來低碳化、電氣化、數字化、智能化的光明未來。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閆躍龍。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