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杜巧梅,實習生汪青、林衎北京報道
在完成破產重整三年多后,作為昔日“4S店之王”的龐大集團長達12年的A股之路,即將走到盡頭。
(資料圖)
5月11日-5月13日,*ST龐大(601258.SH)連發《關于股票可能被終止上市的第二次風險提示公告》、《關于股票可能被終止上市的第三次風險提示公告》、《關于股票可能被終止上市的第四次風險提示公告》三則公告,提示投資人股票可能被終止上市的風險。
其中,在最新發布的《關于股票可能被終止上市的第四次風險提示公告》中,*ST龐大表示,5月12日,龐大集團股票收盤價為0.59元/股,已連續12個交易日收盤價低于人民幣1元;即使后續8個交易日連續漲停,也將因股價連續20個交易日低于1元而觸及交易類退市指標。
依據《股票上市規則》第9.2.1條第一款規定,若上市公司連續20個交易日的每日股票收盤價均低于人民幣1元,上交所將決定終止公司股票上市。
而早在今年4月21日,*ST龐大收報0.99元/股,首次低于1元。4月22日,*ST龐大發布《關于股票可能被終止上市的風險提示公告》,表示其存在退市風險。
受恐慌情緒影響,投資者紛紛“出逃”,龐大集團連續收獲多個跌停板,股價徘徊在1元以下。
為穩定股價,4月25日,龐大集團披露了《關于以集中競價交易方式回購公司股份的公告》,擬在 6 個月內通過集中競價方式回購資金不低于人民幣 2.5億元的股票。該消息推動公司股價在當天大幅拉升。
不過,股票回購計劃并未改變龐大集團退市的走向。
4月29日,公司披露2022年報,因為公司經營活動現金流量凈額持續為負,大額應收款項未收回、破產重整到期債務等事項,會計師認為公司存在持續經營能力的重大不確定性。中審華會計師事務所(特殊普通合伙)對公司出具了無法表示意見的審計報告。隨后,龐大集團被上交所實施退市風險警示和其他風險警示,再次“披星戴帽”,股票簡稱再度變為“*ST龐大”。
5月11日,公司發布澄清公告,稱“公司尚不具備實施回購的條件”“關于國企已入場的相關報道不屬實”。當天,*ST龐大再次一字板跌停,收于0.62元/股;隨后的5月12日,*ST龐大的股價繼續下跌。
而截至5月15日收盤,*ST龐大股價再度下滑5%,跌至0.56元/股。這也意味著,*ST龐大已經提前鎖定面值退市。
從昔日“汽車經銷商第一股”到如今瀕臨退市,12年來,龐大集團如同一面鏡子,折射出中國汽車產業的巨大變革,也折射出汽車流通行業的興衰更替。
歷經重整,*ST龐大進入退市倒計時
龐大集團的危機,早在登陸A股之初就已埋下隱患。
2011年4月28日,龐大集團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正式掛牌上市,成為國內第一家通過IPO實現登陸A股的汽車經銷商集團。
上市之后,龐大開始了極為激進的擴張之路。根據2011年半年報顯示,在近一年的時間內,龐大集團新增410家汽車經營網點。
2017年新車銷售48.17萬輛,營業收入高達704.85億元。這樣一份成績單讓龐大集團在“2018中國企業500強榜單”中位列第240位,這也是龐大集團連續14年躋身中國企業500強。
然而,正是站上巔峰的2017年成為龐大集團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在2017年年報中龐大集團表示,2017年是公司發展史上所處經營環境最艱難的一年。
“龐大在上市之后大規模擴張,實際上給運營帶來了很大壓力。”有熟悉龐大的汽車經銷商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
快速擴張的手段加重了龐大的資金負擔,龐大在銷售端所獲取的利潤,大部分投入于重資產購地建店,這也導致資金鏈流通的問題愈發嚴重。
不過,在彼時龐大董事長龐慶華看來,2017年被證監會立案調查給龐大集團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負面影響。這導致龐大集團融資成本上漲,成為資金危機的導火索。
盡管從2018年開始,龐大采取了賣店賣地、引入投資等手段來穩定恐慌情緒,但多米諾骨牌已經倒下,2019年5月,龐大破產重整案被法院正式受理。
經過近半年的時間,2019年12月10日,*ST龐大(601258.SH)發布公告稱,河北省唐山市中級人民法院批準了《龐大集團重整計劃》,這也標志著龐大集團暫時度過危機,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根據重整計劃,重整投資人深商集團、國民運力及元維資產組成的聯合體,將提供7億元用于支付重整費用、清償債務及補充公司流動資金,并引入中國民生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為龐大集團提供不超過10億元的共益債務融資,用于補充公司流動資金。同時,承諾從2020到2022年的三年,龐大集團的凈利潤合計達到35億元。
重整投資人承諾,龐大集團 2020 年、2021 年、2022年的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分別不低于 7 億元、11 億元、17 億元,或 2020 年、2021 年、2022 年的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合計達到 35 億元。若最終實現的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未達到前述標準,由重整投資人在 2022年會計年度審計報告公布后三個月內向龐大集團以現金方式予以補足。
不過,重整完成后的龐大集團,其經營情況并未得到實質性好轉。
在2020年、2021年兩年里,龐大集團頻繁依靠出售子公司實現利潤反彈。其中,2020年12月,龐大集團曾兩次出售旗下子公司,2022年6月,龐大集團再次向天津中原星轉讓其持有的滄州龐大實業有限公司全部股權。2020年-2022年,其凈利潤分別為5.80億元、8.98億元、-14億元。
這也意味著,龐大集團并未完成重整投資人的承諾,對于業績補償義務,龐大集團方面表示已與大股東進行了溝通,對方也在積極回應,但業績承諾的時間是在年度審計報告發布后的三個月內,目前尚有近三個月時間。
“其實龐大在2020年和2021年的業績是有改善的,但是去年所有的經銷商都面臨著業績下滑的困境,龐大出現退市的風險,去年新冠肺炎疫情確實是一個比較大的影響因素。2021年龐大進行了瘦身調整,實現了扭虧為盈,但是盈利水平還是偏低的。”
5月15日,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副秘書長郎學紅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過去上市經銷商退市的案例比較少,但龐大退市,也并不意味著企業一定會走向破產,退市以后,經過相應的一些調整或者是重組,企業可能也還會有重生或者繼續發展的可能。”
不過,自去年以來,國內汽車消費增長緩慢,經銷商銷量承壓,激烈的價格戰下,汽車經銷商的盈利水平受損。
財報顯示,2022年,龐大集團新車銷售12.98萬輛,同比下滑8.2%;營收260.21億元,同比下降9.12%;銷售毛利率為5.21%,凈虧損14.03億元,資產負債率達到53.11%。
退市之后,龐大集團能否走向正常的經營軌道,依然還是未知數。
亟待轉型,上市經銷商集團整體承壓
事實上,龐大集團遭遇的困境背后,是整個汽車流通行業普遍面臨的問題。
不僅僅是龐大,今年年初,浙江中通集團傳出破產消息,旗下19家4S店全部關停。作為浙江臺州一家區域性經銷商集團,浙江中通集團主營瑪莎拉蒂、奧迪、紅旗等中高端汽車品牌。在汽車行業耕耘了20多年。
而中國汽車流通協會發布《2022年全國汽車經銷商生存狀況調查報告》顯示,2022年受疫情風險、客流下滑、人才流失、集客成本上升等因素影響,經銷商全年盈利狀況不佳。
其中,僅有29.7%的經銷商實現盈利,與2021年53.8%的盈利占比相比,近乎腰斬;而虧損的經銷商占比達到45.2%,虧損面較上年同期擴大27.7個百分點;此外,實現持平的經銷商僅有25%,同比下降3個百分點。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統計的11家A/H股上市經銷商集團2022年財報數據顯示,2022年全年,僅美東汽車、百得利控股和正通汽車三家經銷商集團實現了營收正增長;凈利潤正增長的僅有國機汽車和正通汽車兩家;而營收、凈利雙雙增長的僅有正通汽車一家。
“總體來看,去年上市經銷商的凈利潤都是下滑的,有的是成倍下滑。”郎學紅告訴記者,“從營收增長的經銷商來看,去年美東汽車、百得利控股都有并購行為,百得利收購一家在北京的寶馬品牌4S店,所以在營收上有正增長,如果剔除并購行為的話,其實從營收上是普降的,利潤也是普降的。”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梳理發現,上市經銷商集團營收、利潤的下降也伴隨著新車銷量的下滑。
11家上市經銷商集團財報數據顯示,2022年,除了廣匯寶信未披露新車銷量數據外,中升控股、廣匯汽車、永達汽車、國機汽車、*ST龐大、和諧汽車、新豐泰集團均出現新車銷量的下滑以及新車毛利的下滑。
“主要是去年大量經銷商階段性閉店不能夠正常經營,導致整個行業內出現了新車銷量的下滑。”針對上市經銷商集團業績下滑,郎學紅告訴記者,“其二,國內消費的下滑。雖然去年產銷正增長,但從公安部的數據來看,去年國內新車注冊登記量比2021年下滑了11%,下滑幅度創新,對所有的經銷商產生非常大的影響。”
同時,隨著汽車經銷商的經營成本和獲客成本日益增加,經銷商利潤卻在不斷下降,經銷商普遍面臨著經營壓力。
“現在汽車經銷商已經告別以前的高利潤時代。除了少數豪華品牌,大部分品牌的汽車已經不賺錢了。有的店甚至加上保險、金融等增值服務也是虧損的,只能靠售后苦苦支撐。”有經銷商集團高層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
更為關鍵的是,近兩年來,隨著新能源汽車銷量的增長,燃油車需求正在加速下滑,而以燃油車為主營業務的經銷商集團,又迎來了新的挑戰。
“這就是現在經銷商壓力最大的一個方面,當前經銷商都在進行一些品牌的優化,但是品牌的優化對于經銷商來說也非常困難。繼續做原來的品牌不符合未來發展的趨勢,想要選擇能夠盈利的新能源品牌也非常難,所以現在經營壓力非常大。”郎學紅表示,現階段,經銷商需要轉型新能源,培養自己的銷售團隊,適應新能源的銷售和服務。
“對經銷商來說,售后服務依然是經銷商主要的利潤貢獻點,貢獻利潤能達到50%。對于新車銷售,希望不要大幅度的虧損,至少也要微利,才能保證經銷商生存。”郎學紅補充道。
值得一提的是,面對行業轉型,上市經銷商集團也開啟自救,并將新能源和二手車作為重點布局的領域。
永達汽車財報顯示,盡管新車銷量及銷售收入下滑,但二手車業務實現了規模及盈利大幅攀升。數據顯示,永達汽車2022年二手車交易規模8.08萬輛,同比增長12.9%,其中經銷規模達1.67萬輛,實現經銷收入33.70億元;中升控股2022年二手車銷售的毛利為5.06億元,同比增長3.5%。
“向新能源轉型在營收和利潤上的體現不會立竿見影,但二手車業務已經成為一個重要的利潤貢獻點。”郎學紅最后表示,“從去年披露了二手車業務的幾個上市經銷商集團來看,二手車的業務已經占到營收和利潤的3-5個百分點。未來無論是在營收還是在利潤方面,還會有明顯的提升,未來還會有更大的增長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