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特客戶端·深圳新聞網2023年5月5日訊(深圳特區報記者 吳亞男)“這輩子注定是核電人,這輩子就干這一件事。”頭發幾近花白、戴著黑框眼鏡、身著藍色勞保服……周創彬給人第一印象樸實謙虛。當他談到自己為之奮斗終生的核電事業,那份熱愛很是感染人。
周創彬是中廣核工程有限公司調試專項試驗資深專家。年過半百的他,已經在核電運行和調試一線干了30余年,憑著勇于創新、敢于開創的勁頭,從核電站巡檢工人一步步成長為核電技術攻關能手、核電運行調試領域領軍人物。
這位“核電匠人”同時還是全國勞動模范、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技術能手、廣東省勞動模范、鵬城工匠、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創新創業人物和先進模范人物、深圳首位“中華技能大獎”獲得者……在耀眼的“光環”背后,是他30多年如一日扎根核電一線,潛心鉆研、攻堅克難、勇攀高峰的執著和堅守。
(資料圖)
中專出身的“工人院士”
1991年,周創彬自北京核工業學校畢業后,進入深圳大亞灣核電站工作,自此與核電結下一生的緣分。
當時,大亞灣核電站正處于設備移交檢查和系統調試的關鍵時期。剛開始工作時,面對龐大而復雜的核電廠房、成百上千的工作程序,周創彬遇到不少困難。然而,他并沒有氣餒。
為了能夠盡快地熟悉核電現場環境,掌握足夠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白天周創彬跟著技術工程師、老師傅爬管廊、鉆地溝、摸管道,幾乎跑遍了電站的每個角落,晚上對照上千頁的系統流程圖,回憶復盤白天走過的管道和系統,第二天再沿著存在疑惑的管道走向繼續探究,直至明白為止。
業余時間也不放松,周創彬找資料自學各種知識,不懂就向老師傅們請教,逐漸對電站現場各式各樣的設備了如指掌,成為運行現場的技術骨干。
核電廠房摸爬滾打也練就了核電廠“活地圖”的本領,為他后來成為主控室操作員、運行副值長、機組長、調試副總工、專項試驗資深專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核電現場的工作,常常讓中專學歷的周創彬感到捉襟見肘,他一邊如饑似渴地補充各種專業知識,一邊尋找自我提升的通道。工作之余,他參加了華南理工大學的自學考試,并在1994年以優異的成績拿到了大專文憑。
兩年的刻苦學習,讓周創彬拿下了核電站操縱員執照考試的“敲門磚”,并在1997年踏進大亞灣核電站心臟位置,成為一名主控室操作員,隨后又逐步成長為運行副值長、機組長,多次在重大的核電運行操作中挑大梁。
“核電站的操縱員就像飛機的飛行員,一點小細節也不能疏忽,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在大亞灣核電站主控室值班期間,周創彬深知肩上的責任重大,總是細致入微地做好每一項工作,練就了一身過硬的核電運行操作技術,先后發現并消除了多項重大設備隱患,經手操作和監護的項目數以千計,從未出現任何差錯,同事們給出了“有他在就放心”的高度評價。
數十年如一日扎根核電一線,周創彬憑著一股不服輸的勁頭,迅速成長為我國核電調試領域的資深專家,但始終秉持著一份求知若渴。2018年,這位已榮獲中華技能大獎的“工人院士”,做出了重返校園的決定,成為了廣東工匠學院首屆勞模工匠本科班學生。2021年年,51歲的他終于戴上了期待許久的學士帽,成為了標準化工程專業班唯一被授予學士學位的學員。
“努力考學并非為了一紙文憑,而是為了掌握更多專業基礎知識。打牢地基,創新創造才會成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周創彬說。
勇挑重任的“攀登者”
掌握了各項專業技能的周創彬,30余年間挑起了多項事關我國核電發展的重要任務,攻克了多項重要技術難題,形成了多項創新成果:首次開發我國核電站數字化運行程序、首次實現控制電源失電試驗自主化、力主國內商用核電站首次“十年大修”等,目前,他已取得19項發明專利,實現核電領域多項“0”的突破,為我國核電安全發展創造新效益,推動我國核電調試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我喜歡挑戰自我,因為只有在實踐中不斷突破,才能讓自己持續進步。”在難關和重任面前,作為黨員技術骨干的周創彬總是勇于擔當,果斷迎難而上,向著既定的目標發起沖鋒。
2004年,周創彬參與嶺澳2號機組第一次大修,這是我國壓水堆核電站首次完整的“十年大修”。其中涉及的“一回路水壓試驗”實施過程復雜,對風險控制要求極高,且在國內核電商運機組中尚屬首次。大修前,周創彬隨試驗團隊到法國調研取經。在4個月的準備時間里,不懂法語的他依靠扎實的技術功底,硬是啃下了一本法語版操作程序,新編了約500頁的總體運行程序,不僅填補了國內大型商運核電機組大修領域的空白,還在保障大修質量的同時節約工期約75個小時。
21世紀初,我國核電建設如火如荼,深圳嶺澳核電站二期工程作為CPR1000堆型的示范電站,將以數字化的先進主控室取代原傳統主控室,需要開發全新的數字化運行程序。
面對國內首次研發核電站數字化運行程序的重任,周創彬又一次主動挑起了大梁。他帶領團隊一切從頭開始,從早到晚埋首研究,奮戰一年有余。最終,周創彬憑借著多年工作經驗和操縱技能,在吸收國外先進理念基礎上,帶領團隊攻克核電站數字化操作難題,研究出了一套具有大亞灣特色的總體程序數字化方法,相關發明專利獲第十六屆中國專利金獎。
該技術成果不僅在嶺澳核電站二期經受應用考驗,還推廣到紅沿河、寧德和陽江等核電站,為我國核電批量化建設及安全運行提供了可靠保障,推進了國家核電自主化進程。
“華龍一號”是我國自主研發的第三代核電技術。在中廣核華龍一號示范項目防城港二期工程建設過程中,周創彬發揮自己的業務專長和技術優勢,深入研究和開展“華龍一號”調試關鍵技術和調試領域的標準化體系建設工作,完成“華龍一號”國家重大工程標準化示范調試子專題任務。他還結合華龍一號技術特點提出的一項發明專利,在2019年獲得英國知識產權局授權,成為我國核電調試領域的首個英國發明專利。
扎根一線的“排雷專家”
隨著國內核電技術漸趨成熟,中廣核進入多核電基地建設階段,周創彬經常奔波于各項目現場,深入一線解決技術難題,推進項目調試進程。
“核電站調試就好比飛機試飛,只有滿足各項試驗條件才能投運,非常關鍵,是核電安全運行的重要保障,容不得一點馬虎。”在周創彬看來,調試就是“挖地雷”,找缺陷、消隱患,避免把隱患留給運行機組。“越早發現越好,這就需要敏銳專注,敢擔責任。”
紅沿河核電站1號機組和寧德核電站1號機組冷試開始前,500kv主電源仍無法實現可用。周創彬帶領團隊,經過大量現場考察分析,通過詳細的負荷技術和安全分析,給出了在主電源不可用的情況下,使用輔助電源供電進行冷試的方案,并牽頭編寫了詳細的冷試失電應急操作程序,成功實施試驗,避免核電工程進度發生重大延誤,同時提高了試驗過程的安全性。
30多年核電一線磨煉的精湛技能,廠房各種設備、機組操作運行圖似乎已經刻在了周創彬的腦中,有時僅憑聽聲音、看震動、觀外形就能發現問題。
作為全球EPR(歐洲壓水堆)三代核電機組首堆,臺山核電站采用了很多新設計,給現場調試帶來巨大挑戰。在臺山核電站1號機組冷態功能試驗即將啟動之際,周創彬像釘子一樣釘在現場,及時提出應對措施及解決方法。憑借著高度的敏銳感和責任感,他事先察覺到穩壓器安全閥主閥體盲塞密封會導致一回路抽真空不成功的問題,提前排除隱患,讓在場的法國專家豎起了大拇指。
“把每一件事情做到最好最優,將畢生精力和才華奉獻給祖國的核電事業。”收獲多項沉甸甸榮譽的周創彬,如今依然不驕不躁奔走各項目現場,傾聽核電機組設備的“喜怒哀樂”,承擔重大項目試驗重任。
多年來,周創彬很注重培養年輕力量,經常帶著年輕同事熟悉現場,傾心盡力傳授自己在一線摸爬滾打30多年積累的經驗和知識,幫助他們少走彎路,更快成長,成為大家亦師亦友的“創師傅”。他創建了個人創新工作室,通過“傳幫帶”,培養了一支90多人的具備整機啟動資質的調試值班工程師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