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記者 劉中燦
4月27日,2023年湖北省慶祝五一國際勞動節暨省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在武漢舉行。全省共500人獲得省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其中包括省勞動模范336人、省先進工作者164人。
勞模是時代精神的體現。表彰大會現場,湖北三江航天紅峰控制有限公司數控車工孫武兵,華工科技產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馬新強,恩施州鶴峰縣天牧牧業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許群群,分享了他們的奮斗歷程。荊楚兒女的匠人精神,隨著質樸而又堅定的聲音,回響在荊楚大地。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孫武兵
孫武兵:破解航天產品的精加工“密碼”
孫武兵,是湖北三江航天紅峰控制有限公司的一名普通技術工人,主要從事航天型號產品的數控車加工工作。
2000年,孫武兵進入三江航天紅峰公司,擔任普車學徒。后經考試選拔,進入數控車班組。從編程學習,到實現獨立完成零件的數控車加工,空余時間,孫武兵總會主動練習加工零件,上網了解各種材料的性能和加工特性,學習最新的編程軟件,這也使得他的操作技能快速提升。2010年,他先后獲得“湖北工匠杯”技能大賽數控車工組第一名,湖北省第五屆華中數控技能大賽數控車組第一名。
近年來,他先后完成了20多項工藝攻關及技術革新,攻克了高溫合金材料加工、鉬合金材料螺紋加工數十項生產加工難題。例如中國空間站“太空空調”中一個閥門用的密封帽,看著不起眼,但卻是閥門中密封的關鍵零件。多年來,經過他和同事的反復試驗,他們摸索出全新加工方法,使產品批次合格率從不足60%提升至95%以上。孫武兵說:“航天型號產品要么萬無一失、要么一失萬無,絲毫的疏忽都會造成重大的經濟損失,甚至直接導致發射失敗。23年來我經手加工的零件數不勝數,但每一次我都如履薄冰、小心謹慎。”
在快舟火箭上,一種精密零件結構極其復雜,精度誤差必須控制在0.005毫米以內,相當于頭發絲的十分之一,在連續兩次加工精度都只差0.002毫米的情況下,孫武兵不斷優化操作方法,修正參數、調整角度、反復實驗,經過四天四夜的連續攻關,終于交出合格的產品。
孫武兵表示,20余年三尺車床前的克難攻堅,8000多個日夜的拼搏奉獻,每次載有他親手加工的零件的發射任務“圓滿成功”時,他總是抑制不住內心的激情和感動,為自己是一名航天人而驕傲,為中國航天事業的偉大成就而自豪!
馬新強
馬新強:將中國光纖品牌推向世界舞臺
華工科技作為具有高校背景的科技創新企業,通過公司職工多年艱辛努力和刻苦攻關,創造了我國首套國產化數控激光切割機、首臺高性能光纖激光器、首個半導體激光器芯片等,一系列核心科技和拳頭產品。
馬新強介紹,在一場場科技“突圍”中,華工科技先后創造了60多項“中國第一”,已成長為營收百億級的科技創新上市企業。近十年來,公司將人才視為科技創新的“第一資源”,每年用于科技研發和人才的投入占營業收入的6%以上。其中,12名員工入選國家人才計劃,引進高層次技術人才50多位,鍛造的一大批優秀的80、90后科技人才,服務湖北“光芯屏端網”產業集群建設。
“牢牢把握科技型企業的責任,立足國內定位‘國產替代’、立足國際瞄準‘行業領先’。”馬新強說:“華工科技始終著力在高端制造領域加強技術研發,切實扛起激光工業基礎裝備領域‘國家隊’的光榮使命。”
馬新強告訴記者,今年2月,在華工科技智能制造未來產業園里舉辦的全球代理商大會上,20多個國家的代理商和客戶爭相訂購華工科技的新產品。目前,華工科技已與30多家世界500強企業、超2000家國內外大客戶建立了合作,主打產品以40%以上的增速出口歐美、南美、東南亞等80多個國家和地區,已成為代表中國激光行業參與全球科技競爭的響亮品牌。
馬新強表示,面對未來科技創新的星辰大海,華工科技8000多名員工將圍繞“打造全球有影響力的科技企業”的奮斗目標,奮力搏擊更加廣闊的天空,為湖北加快建設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先行區、為國家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留下不辱使命的奮斗印記!
許群群
許群群:土家姑娘“牛”業富鄉村
“2013年,恩施州將畜牧業納入‘七大產業鏈’,規劃打造百億支柱產業,一直關注家鄉發展的我有了強烈的回鄉創業想法。”許群群說,她立刻回鄉承包了一片荒山,成立鶴峰縣天牧牧業專業合作社,開啟了創業之路。
創業之路并不好走。她與50多頭牛一起住在山洞,沒有水、沒有電,每天只能吃火坑里燒的土豆……剛開始,就死了30頭小牛,價值約50萬元。看著死去的牛兒,她哭得撕心裂肺,山嶺里回蕩著她的哭聲。
那段時間,她也動搖過,但“犟牛”讓她挺了過來!她重新住山洞、吃粗糧、戰高溫、斗嚴冬、加班加點,購設備、建廠房、聘專家、抓生產。三年之后,她已擁有800頭肉牛養殖基地、2000畝人工草場基地、3000畝飼料玉米基地。
一人富不算富,鄉親富才算富。2015年,她帶領鄉親們投身精準扶貧,合作社每年支付流轉金90多萬元,流轉160多戶農戶3000多畝土地種飼草;安置180多位農民就業,每人每年增收2萬至4萬元;通過產業鏈的發展帶動了周邊11個村3253戶貧困戶走上致富之路。
近兩年,她又發展50頭以上養殖大戶25戶,養殖代養戶85戶,種植牧草2000余畝,專業合作社投放仔牛325頭,專業村獲集體經濟年收入10萬元以上。2022年,全社共為225戶社員分紅85萬元。
靠鄉村致富,再回饋鄉鄰。近年來,她出資100萬元,建起蓄水3000立方米的水庫,徹底解決燕子鎮朝陽村及鄰近3個村3000多人、4000多頭牲畜以及近4000畝農田的飲用水困難;組織力量出資270余萬元,硬化主干道路4公里,幫助解決了朝陽村500余人的出行難;扶持發展燕子鎮3個村發展種養殖生態農業,美化了近萬畝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