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在經濟學家評估全球主要經濟體出現衰退的可能性之際,近期的一系列數據顯示,全球貿易的衰退已經很明顯。在截至6月份的一年里,美國的出口也出現收縮。在最新月度數據中,7月份中國出口下降近15%,為一年來最快降幅,反映出全球需求下滑。全球第三大經濟體德國的出口同比下降幅度是自2021年初以來最大的。
就目前而言,還有一堆糟糕的數據。印度6月份的商品出口較上年同期暴跌22%。中國臺灣出口連續11個月下滑。越南的出口陷入了14年來最長時間的低迷。由于出口下降,加拿大6月份的商品貿易余額連續第二個月出現逆差。
一些經濟具有彈性內部動力的國家脫穎而出。例如,美國經濟正享受著一種“軟著陸”的樂觀情緒,這要歸功于許多國家缺乏的一個因素:強勁的國內需求。東南亞最大的經濟體印度尼西亞上季度經濟增長加速,盡管該國的大宗商品(如粗棕櫚油、煤炭和鐵)價格大幅下跌導致出口額大幅下滑。在投資回升的情況下,印度上季度的經濟擴張預計將有所加強。
對于就業和收入穩定增長的國家的服務提供商來說,對硬著陸的擔憂似乎有些過頭了。但在全球制造業周期消除庫存積累之前,出口導向型經濟體將拖累全球經濟增長。
摩根大通經濟學家Joseph Lupton和Bruce Kasman本周在給客戶的一份報告中寫道,近幾個月來,全球經濟的“行業和地區差異都已經拉開了”。他們表示,歐洲工業周期的“更高杠桿率”是一個突出特征。德國的出口疲軟導致其工業生產降至六個月來的最低點,使其從今年早些時候的經濟衰退中復蘇變得更加困難。
Lupton和Kasman寫道,風險在于歐洲的疲軟“可能蔓延到美國和世界其他地區”。這兩位經濟學家預計,假以時日,“商品生產周期將出現回升”。
全球最大的船運公司之一A.P.穆勒-馬士基上周表示,今年全球集裝箱貿易可能收縮4%,比此前預測的收縮2.5%還要嚴重。馬士基首席執行官Vincent Clerc在8月4日表示:“現在有很多變數,從加息到經濟衰退的風險。”
世界領先的貿易融資銀行之一匯豐控股的經濟學家Maitreyi Das表示:“更高的利率和有彈性的通貨膨脹影響了實際收入,特別是在發達市場,減少了對商品的需求。”
牛津經濟研究院研究小組本周警告稱,世界經濟增長“在未來幾個季度可能會疲軟”。該組織的“基線預測仍然認為,發達經濟體的增長將在2023年底或2024年初陷入負增長”。
盡管如此,還是有一些希望的跡象。得益于半導體業務,中國臺灣的數據顯示,芯片出口的下滑正在放緩。Lupton和Kasman寫道,如果全球商品周期確實發生轉變,經濟模型顯示,中國的轉變將繼續成為"其他地區整體走強的預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