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香港證監會行政總裁梁鳳儀在亞洲證券業與金融市場協會2023中國資本市場會議上發表題為“重新連接中國市場”的主題演說。
去年以來,上海和深圳兩地股票市場合計的上市集資額為全球最大。去年,中國的國際債券發行額占全亞洲的33%。境外投資者現時持有超過人民幣3萬億元的內地債券及人民幣3萬億元的A股。截至今年四月,中國內地投資者持有的美國國庫債券達到8689億美元。內地的商業銀行和政策銀行均屬全球最大之列,合共為海外的非金融機構提供超過4000億美元貸款。
(相關資料圖)
梁鳳儀指出,香港在內地資本市場開放的進程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時至今日,內地約有70%的國際資金是透過股市互聯互通機制下的北向交易流入。她認為,香港的中介人角色保持不變,而且只會愈加重要。
梁鳳儀指出,重新連接中國內地的策略,第一點是有關香港作為集資中心。近年來,為了配合更多內地企業來港上市,證監會和聯交所對上市規則作出多項修訂。不同投票權架構、中概股“回歸”、生物科技公司上市制度等新舉措,皆有助中國蓬勃發展中的新經濟獲得所需資金,并加大香港市場上高增長股票的數目。
截止到目前,新經濟股占香港股票市場的市值約40%及成交額的44%,兩者均自2017年起增加了一倍。香港亦已成為全亞洲最大的生物科技公司集資中心。約80%的海外上市中概股已來港作雙重上市或第二上市。
梁鳳儀指出,第二,必須進一步深化與內地市場的互聯互通機制。“自九年前首度推出以來,有關機制為國際投資者提供了涉足內地市場的高效途徑。港交所采用了全球投資者所熟悉的國際規則和慣例,利便他們在內地和香港市場對不同企業、經濟產業及投資產品進行策略性的多元化配置。”
梁鳳儀指出,自股市互聯互通機制在2014年開通以來,資金凈流入規模相當可觀,港股通凈流入達到人民幣2.3萬億元,而滬深股通凈流入人民幣1.9萬億元。現時,合資格股票占香港及內地市場股票交易超過80%。港股通方面,平均每日成交額超逾270億港元,通訊、能源、金融、消費及信息科技行業的大型中資股受到投資者青睞。今年以來,錄得最大凈買入的行業為通訊、醫療健康及能源。
僅在一年前,ETF 獲納入互聯互通機制,成效十分顯著。今年4月南向交易占這些合資格香港ETF的平均每日成交額20%左右。北向交易的國際投資者亦能受惠于眾多聚焦不同行業和投資主題的合資格A股ETF。
梁鳳儀坦言,香港經過了多年的努力,才成為今天的離岸人民幣樞紐。在龐大的人民幣資金池的支持下,投資者現可在香港投資多元化的人民幣投資產品。香港必須繼續加強其在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的關鍵作用。
在梁鳳儀看來,人民幣國際化在過去20年的發展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始于 2004 年“沙士”疫癥之后,當時香港推出個人人民幣業務。全球金融危機發生后,內地在2009 年容許以人民幣結算跨境貿易,人民幣業務進入第二個發展階段。香港的人民幣業務隨后擴展至企業,人民幣實現雙向流動。
2014年迎來黃金時代。互聯互通機制的推出鼓勵人們在離岸市場增加采用人民幣。這讓人民幣得以在香港與內地之間的死循環內自由流通,并推動香港崛起成為離岸人民幣樞紐。
梁鳳儀預計,隨著美元融資成本上漲和政治聯盟的關系發生變化,人民幣作為國際投資及儲備貨幣的吸引力將進一步增強。
此前不久,聯交所推出雙柜枱模式,以利便采用人民幣買賣港股,而人民幣過去在港股交易中的使用率一直偏低。雖然首周日均成交額較小,約為1.97億元人民幣,“并不出人意料,但這象征著一個良好的開局,有利于構建我們的生態系統、完善金融基礎設施以及拓展人民幣上市產品的新模式。”梁鳳儀補充道。
據她介紹,人民幣流動性較高的股票的莊家活動正在按設計運行,買賣價差收窄至1-2個價位,而人民幣股價亦緊貼港元股價。建立生態系統固然需要時間,但預計,一旦擁有人民幣盈余的南向投資者可以通過滬深港通在人民幣柜枱買賣,交易將會轉趨活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