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戲劇是賦予教育性的戲劇”“戲劇教育使孩子的成長更立體化”……6月10日,一場圍繞戲劇教育的研討會在兩江新區金州小學拉開帷幕。
當天,由重慶市教育科學研究院主辦、兩江新區教育發展研究院、兩江新區金州小學校承辦的重慶市新標準新課程背景下戲劇進校園專題研討會在金州小學召開。市內外戲劇教育及相關專家齊聚一堂,交流戲劇教育經驗,講解戲劇融合課例,共同探討戲劇教育的發展。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行業專家共識:戲劇教育使孩子成長更立體
戲劇是一門綜合藝術,包含文學、音樂、美術、舞蹈、表演、建筑等多種藝術形式于一體。相比電影,戲劇有即時性、不可復制性等突出特點。戲劇藝術歷史悠久,種類繁多,更有眾多經久不衰的經典劇目。
兒童戲劇教育作為一種重要的教學方法,因其在培養藝術思維、加強團隊協作意愿和能力、塑造健全人格等方面的優勢,得到了越來越多的教育人士認可。
對于戲劇教育的思考,重慶市教育科學研究院音樂教研員胡蘋認為,戲劇教育是一種育人的手段,可以幫助孩子建立起藝術素養。
國家一級編劇沈承宙在戲劇沙龍《戲劇教育與孩子成長》中分享道,戲劇為孩子們打開了觀察世界的第二雙眼睛。戲劇教育使孩子的成長更立體化,是人類素質提升的重要方面。
作為教育部藝術課程標準修訂組專家,中央戲劇學院戲劇文學系副主任、教授麻文琦為在場所有教育工作者帶來了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 (2022年版)戲劇(含戲曲)內容解讀。他提到,越是綜合性的藝術,越意味著更為豐富的審美感知性、更活躍的表現和創造性,以及更寬廣的文化理解性。扮演角色的過程,是在情感層面體驗人生的過程,在認知層面探討人生的過程。戲劇對中小學生而言是人生預演的舞臺。
百家爭鳴:共同研討戲劇與學科教育的融合
多名專家學者、行業大咖亮相本次研討會,并帶來精彩發言。人民教育出版社音樂編輯室主任、副編審張瑩瑩認為,戲劇給了每個人重新認識自己的一扇窗。
在戲劇與學科教育融合的話題上,張瑩瑩給出了清晰的定位,戲劇教育不是全部,要用戲劇來教育孩子,而不是教孩子學會戲劇。她認為,“戲劇式的教育,可以讓學科教育更好玩。”
中國兒童文學研究會兒童劇委員會秘書長馬莉在主題為《青少年戲劇的推廣普及》的專題演講中介紹,戲劇教育可以大致分為三個類目:因戲劇而教育、為戲劇而教育和用戲劇而教育。
談及兒童戲劇中的“教育”問題,馬莉認為有四個方面。第一是不要簡單地把兒童“不當小孩”,第二是不要簡單地把兒童“當小孩”,第三是充分激發兒童的藝術想象力,第四是充分相信兒童對世界的理解力。讓孩子從藝術中認識世界的復雜性和讓他們認識生活的豐富性有同等重要的意義。
廣受好評:行業專家點贊金州小學戲劇教育模式
研討會上,金州小學教師胡曉、周司陽帶來的戲劇融合課例《癩蛤蟆和小青蛙》以及金州劇社帶來的《夢想時間》《山城報童》兩場戲劇表演,給專家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金州小學以“課程引領—課題驅動—課堂落地”三課統整模式,引領全體教師校本化實施戲劇課程的教育理念得到了行業專家的高度認可。
中央戲劇學院戲劇文學系副主任、教授麻文琦表示,本次研討會尤其是金州小學六年來在戲劇教育方面的探索和成果,令他感到意外和驚喜,特別肯定了金州小學能夠在戲劇教育融合中做到“班班有劇、人人登臺”。
金州小學黨總支書記、校長肖建新介紹,金州小學在開辦之初,就把戲劇作為人人必修的綜合性藝術課程,成立了“戲劇課程工作坊”,制定了戲劇課程標準,領銜戲劇課程的研發、設計、實施與評價。學校開設有戲劇普惠課、社團課、學科融合課,讓孩子們沉浸其中,溫潤成長。學校每年還舉辦“童年有戲”戲劇節,讓金州的每一個孩子都被看見。
“有了戲劇后,我們就會發現整個教學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戲劇的融入讓整個學科相互滲透。”金州小學語文教師高秀娟分享了自己來金州小學接觸戲劇教育以后的變化,“戲劇真的很奇妙,當孩子們用喜劇的形式去演繹,很多原本難懂的教學點,因為互動、表達、探討、想象變得簡單起來。”
研討會上,人民教育出版社與課程教材研究所為重慶16所小學授牌“音樂課程實驗校”。由金州小學校長肖建新,副校長李曉瓊主編的《童年有戲》進行發布,全面介紹金州小學在戲劇教育中的探索實踐和思考沉淀。
(記者 劉霞 學校供圖)
#總要來趟重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