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權轉劃完成后,中信保誠人壽保險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信保誠人壽”)又面臨董事長調整。6月5日,中信保誠人壽公告稱,董事會收到黎康忠的辭呈。黎康忠因個人原因,辭去本公司董事長職務。
(相關資料圖)
北京商報記者了解到,黎康忠來自中信保誠人壽外方股東保誠方,黎康忠的離職一年前就有跡可循。此外,中信保誠人壽的中方股東也發生變更,其50%股權已經劃入中國中信金融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信金控”),正式納入了金控公司版圖。
從保險業務發展來看,2022年以來,中信保誠人壽的凈利潤持續走低。與此同時,該公司也在持續撤銷分支機構,縮減線下布局。
在職近六年董事長辭任,一年前已離開保誠
近期,金融系統人事變動頻繁。
6月5日,中信保誠人壽公告稱,董事會收到黎康忠的辭呈。黎康忠因個人原因,辭去本公司董事長職務。該辭任自2023年5月25日起生效。
中信保誠人壽是由中國中信集團和英國保誠集團聯合發起創建的合資壽險公司,雙方各持股50%。黎康忠代表保誠方股東出任中信保誠人壽董事,并擔任董事長職務。2017年9月任職資格獲批。也就是說,黎康忠擔任中信保誠人壽董事長一職將近六年。
簡歷顯示,黎康忠2009年加入英國保誠集團,曾任保誠集團亞洲及非洲區執行總裁、Eastspring Investments Group Pte. Ltd.董事、集團首席財務官。
實際上,黎康忠的離職一年前就有跡可循。2022年5月,保誠有限公司公告稱,亞洲及非洲區執行總裁黎康忠將離任本集團,另謀發展。北京商報記者就相關問題向中信保誠人壽致函采訪,截至發稿,該公司并未予以書面回復。
近期,中信保誠人壽的中方股東也發生變更,今年4月,中信保誠人壽公告稱,股權變更完成,中國中信有限公司將其持有的中信保誠人壽50%股權劃轉至了中信金控。中信保誠人壽也正式納入了金控公司版圖。
北京商報記者了解到,中信金控是央行批準設立的首批金控公司,屬于母公司專門設立金控子公司的“小金控”模式。作為首批獲得金融控股牌照的公司,中信金控將承接中信集團旗下的金融牌照和資產,包括中信銀行、中信證券、中信信托、中信保誠人壽和中信消費金融5家金融公司。
如今,中信保險人壽的股權轉劃已經完成。談及股權變更帶來的影響,資深精算師徐昱琛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中信保誠人壽這50%股權最終受益人仍為中信集團,從內部控制角度來說,股權變更并不會帶來實質性影響。
從金控公司的視角來說,有資深業內人士表示,如果金融企業股權由金控公司進行集中統一管理,制度上隔離實業板塊與金融板塊,有利于防范金融和實業的風險交叉傳染。
凈利潤下滑,持續縮減分支機構
再次將目光聚焦到中信保誠人壽。成立于2000年的中信保誠人壽此前的經營相對穩健,不過,進入2022年后凈利潤開始減少。
具體來說,2022年,中信保誠人壽實現保險業務收入311.89億元,同比增長16.26%;實現凈利潤10.96億元,同比下降62.4%。今年一季度,中信保誠人壽的凈利潤為0.57億元,同比下滑21.5%。
對于中信保險人壽盈利規模下滑,徐昱琛表示,從投資端來說,去年資本市場不景氣,一些債券的收益率處于比較低的位置。從負債端來說,居民的消費也比較謹慎。整體會受到市場環境影響。
如果從行業視角來看,2022年整個銀行系壽險公司普遍面臨凈利潤下滑或虧損的情況。
中信保誠人壽在償付能力報告中表示,當前,壽險行業整體處于“三期疊加”,一是行業進入增速換擋期,規模高速增長的時代宣告結束,行業面臨長期性數量、結構調整;二是行業監管加強,前期積累的問題進入集中爆發期;三是行業進入發展轉型陣痛期,轉型仍未取得實質性突破。2023年一季度,面對復雜多變的外部環境,公司以客戶為中心的產品策略,堅持多元化和差異化的渠道發展策略。
北京商報記者了解到,近兩年來,中信保誠人壽也在裁撤機構,收縮戰線。據記者不完全統計,2022年以來,中信保誠人壽撤銷的分支機構為18家,以支公司和營銷服務部為主。
業內人士表示,隨著互聯網保險的發展和深入,會有一些保險公司出于節約成本的考慮裁撤分支機構,裁撤的機構多位于三四線城市或鄉鎮。
不過,北京商報記者在梳理過程中發現,中信保誠人壽裁撤的分支機構不僅限于三四線城市,一些位于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線城市的分支機構也被撤銷。如中信保誠人壽北京分公司平谷營銷服務部、中信保誠人壽深圳分公司榮耀營銷服務部等。
談及分支機構撤銷,徐昱琛表示,一方面可能是出于節約成本的考慮,另一方面也可能跟當地業務規模不大有關。
未來,隨著互聯網保險的發展,保險公司裁撤線下機構會成為大勢所趨嗎?徐昱琛告訴北京商報記者,這取決于保險公司的發展戰略,如果保險公司定位的一二線城市的高端客戶,未來可能會進行分支機構的合并或裁撤,如果選擇向市縣扎根,未來甚至可能會加強布局。
北京商報記者 陳婷婷 李秀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