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民網的968篇相關報道與微博的1239條帖子中
年輕人的“消費”“存款”形象是這樣的
今天,讓我們一起
(資料圖片)
去看看在這些刻板印象之外
年輕人真實的存款狀態與金錢觀?
年輕人的存款狀況
據36氪的調查《月光族開始反消費主義:58萬年輕人攢錢攢到“喪心病狂”》顯示
超過80%的年輕人已經
擊碎了“月光族”“余額報警”的標簽
他們擁有不同程度的存款,掀起攢錢熱潮
年輕人存款數額
約有半數年輕人擁有超過1萬元的存款
這意味著他們可以購買
一臺高配電腦/一臺相機/一部高配手機/
20雙中配運動鞋/1平方米的房子(全國平均房價)/
一小套家具/一頭牛/600斤豬肉
換成一元紙幣疊起來有1米厚
攢錢潮年齡構成
(數據來源:36氪《月光族開始反消費主義:58萬年輕人攢錢攢到“喪心病狂”》)
2022年,在受訪的2200名40歲以下的人中
90后這一職場主力軍,每月進行存錢的比例最大
在所有年齡層中占據上風,占到了41.7%
95后緊隨其后,達到了40.6%
攢下一份存款 年輕人從節流做起
1、縮減消費
年輕人的節流主要體現在消費理念層面
近年來“暴打消費主義”“性價比為王”的情緒
逐漸被年輕人落實到切實的消費決策層面
越來越多年輕人開始反思消費主義
思考“買買買”的真正意義
豆瓣“不要買 | 消費主義逆行者”小組
已經吸引了超過23萬組員
新青年群體網購的主要特征
(數據來源:針對豆瓣“不要買 | 消費主義逆行者”小組帖子的詞頻分析)
在回答“購買商品時最主要考慮哪些因素”時
93%的人選擇了“生活中需要”
還有差不多一半的人選擇了“性價比高”
這是影響消費決策的TOP 2因素
影響年輕人消費決策的各因素占比
(數據來源:針對豆瓣“不要買 | 消費主義逆行者”小組帖子的數據分析)
部分初入職場的年輕人為節流
大多會在生活體驗上選擇忍耐:
少下一頓館子、少買一件衣服
能坐地鐵就不打車、能借到APP會員就絕不自己充錢
但在整個節流過程中
年輕人始終遵循“無痛原則”
據統計,年輕人只會把收入的1/4花在攢錢上
認為攢錢對自己生活造成影響的只占很少一部分
來自山東的@二九十八歲,因為一年前的一次偶然記賬發現自己花錢“太大手大腳了”,于是嘗試著開始省錢。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她發現“攢錢似乎也沒那么困難”在她自己的攢錢小記中這樣寫道:“生活成本實際上沒那么高,水果定期買,香蕉只要一塊錢一根,小西紅柿一小把1塊8毛。 目前(除去基本三餐開銷)生活成本壓縮到大概每天2塊左右,瓶裝水沒必要買,買了1. 5升的康師傅,循環利用塑料瓶,每次喝水僅需0.2毛。”
對于之前的消費習慣她反思道:“我之前的花銷有點過于奢侈了,生活被物品和食欲堆滿并不舒服,目前也在出閑置和斷舍離。離開物欲的東西,會有更多精力去感受更澄澈的靈魂。”
2、記賬
具體而言
部分年輕人選擇用記賬
來提醒、監督自己節流
2020年2月以來
19-30歲用戶成為了股票交易、綜合理財和理財記賬類APP
最活躍的群體
2020年2月各類理財類APP新增用戶
(數據來源:時代在線《從“教人省錢”到“跑步買基”,這屆年輕人已經看透了消費主義》)
計算每一筆消費的實用價值
取消沒必要的支出
把高端產品換成平價替代品
年輕人節流實踐背后,體現了消費觀的巨大轉變
年輕人還通過開源來為自己的存款添磚加瓦
1、開辟副業
賺錢不易,副業也要操持起來
愛折騰的90后自然也不會錯過
90年、96年、98年、99年出生的小伙伴們
從事副業的占比更高
超過了平均值——48%
年輕人的副業也十分有趣
年輕人除本職工作外其他收入來源
(數據來源:問卷調查)
像網絡兼職、做自媒體、擺地攤、開滴滴、
代駕、做家教老師、送外賣等
都有很多人會選擇嘗試
來自廣西大學的@咕嚕嚕的蘑菇介紹到,自己大學四年來做過不少兼職,當過支教老師,幫駕校教練推薦過學員,也當過工廠里流水線上的工人……當談到自己為什么會選擇做這么多兼職時,她解釋道,一是自己對很多事情都充滿了好奇,想嘗試嘗試;二是當時的生活有些捉襟見肘。“我的生活費每個月只有1000元。我爸媽說如果不夠花你自己想辦法。我也不好意思伸手再要了,因為覺得他們也不容易。”三是想為未來到日本留學謀一份存款,“熊本大學一直是我的夢想,家里不給支持,我只能自己努力啦。”
2、投資理財
據Mob研究院數據顯示
2020年
6000萬新“基民”加入基金狂潮
而這些新增“基民”中
超五成都是90后
支付寶2021年一季度數據顯示
定投基金的用戶中
超四成是“90后”
其中有六成穩定持有單只基金超一年
年輕投資者的理財理念、習慣正趨于理性
他們更愿意把理財交給專業機構來打理
并逐步告別過去追漲殺跌、頻繁交易的習慣
年輕人攢錢的原因
(數據來源:針對微博、小紅書、豆瓣3個平臺帖子的詞頻分析)
年輕人的生活不是只有詩和遠方
有人期望可以在攢錢中獲取一份可貴的安全感
有人通過存錢賦予自己進退自如的勇氣與尊嚴
有人在為突發情況做準備
還有人在為買房買車蓄力
他們認為,物質與金錢先于精神,是一切的基礎
能為他們帶來安全感、快樂感、幸福感
年輕人的金錢態度量表(MAS)
(數據來源:問卷調查)
與其說他們掉進錢眼
不如說他們是躲進錢眼
金錢最重要的功能
是給予他們一份安全感
一起無痛攢錢吧
制作:楊舒媛 王慧敏 趙婉婷 楊正鵬
指導老師:陳靜 張廣蓉 徐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