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哲學思想史上,宋明理學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宋明理學以孔孟之道的儒學為主干,還吸收了道家、佛家的思想,逐漸成為在中國封建社會中一度占統治地位的哲學思想。
(相關資料圖)
大余縣新城鎮周屋村的孩子們臨荷學習周敦頤的《愛蓮說》。?
理學文化孕育于客家搖籃贛南,其創立者為周敦頤。周敦頤的《太極圖說》,以《易》理來闡發道家《太極圖》的意蘊,并提出了理學中一系列的范疇和命題。《宋元公案》中,對于周敦頤的地位有這樣的論述:“孔孟而后,漢儒止有傳經之學。性道微言之絕久矣。元公崛起,二程嗣之,又復橫渠清大儒輩出,圣學大昌。”
蓮韻清風,周屋新貌。?
周敦頤(1017年—1073年),字茂叔,湖南道縣人,在九江任職時“因家居廬山蓮花峰下,所居曰濂溪,世稱濂溪先生”。周敦頤于北宋慶歷五年(1045年)調任南安軍(軍治在今大余縣)司理,在這里創立了《太極圖說》。次年興國縣令程晌(程大中)調任南安軍通判,對年僅29歲的周敦頤的人品、學識,欽佩有加,便攜兩個兒子程顥、程頤拜周敦頤為師。當時南安有千余人在他門下,崇學之風,盛極一時。由于二程悟性極高學業大進,深得周敦頤器重與悉心培養,聲名與尊師齊并,后人稱為“周程學派”,名噪一時的南安軍學堂亦改為“周程書院”。周程學說在此弘發完善、廣為傳播,南安成為道學(后稱理學)發源地。淳祐元年(1241年),宋理宗趙昀親書“道源書院”匾額,以表彰周程在大余孕育理學之功。
宋理宗趙昀賜匾周敦頤創辦的大余“道源書院”。?
周敦頤理學在贛南大地孕育的過程中,吸收了儒家、道家、佛家思想和客家文化的營養后,逐漸長成哲思的參天大樹,同時又庇護著客家地域文化和文明的發展。
北宋嘉祐六年(1061年),45歲的周敦頤調任贛州通判。在任4年,周敦頤興辦濂溪書院,傳播理學思想,理學傳播與教育在贛南得到蓬勃發展。周敦頤還在贛州寫下了膾炙人口的《愛蓮說》,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的千古名篇,傳頌至今。
于都羅田巖濂溪書院,周敦頤曾在此講學。?
這之后,歷代的理學追尋者紛紛來到贛南,尋訪濂溪先生的足跡,汲取理學的養分,衍播理學的種子,使源于客家贛南的理學得到長足的發展,亦使贛南客家文化愈加枝繁葉茂,成為華夏優秀傳統文化中絢爛奪目的一脈。
贛州郁孤臺歷史文化街區四賢坊前的周敦頤雕像。?
這些理學名士中,最著名的人物有楊時、張九成、朱熹、王陽明等。南宋乾道三年(1167年),本籍婺源的朱熹就任南康知軍,第二年秋,前往南安察看災情,瞻仰他心儀已久的“道源書院”。由于久旱水低,舟至南康與大余交界處便無法前行,朱熹敬慕先師,尋根溯源心切,棄舟步行,來到書院,面對周程塑像行三叩九拜之禮。近20天里,朱熹廣羅周程軼事,研讀周程文稿,探尋理學之根,縷析南安學風旺盛之因由,并暢游梅關揮毫題詠,欣喜地贊道:“真不愧是先賢教化之邦、道源宏發之地。學風之盛,甲江西也。若普天如是,天下何不太平乎!”
新城鎮周屋村周氏宗祠。
周氏宗祠的“理學名宗”牌匾。?
明代大儒、心學創立人王陽明,從小習儒業舉,飽讀周程理學,深悟道源哲思的純粹和平,尊崇周敦頤為孔孟的傳人。王陽明“因有所覺,始乃沿周、程之說求之,而若有得焉”,由此可見周程理學對陽明心學的創立影響之大。
(文瑞/文?劉照志?彭承禮?葉功富?肖章榮?記者鄒忠輝/圖)
編輯:謝忠英
值班主任:謝東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