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在六五環境日即將到來之際,由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主辦的第三屆“新時代·中國美麗城市、美麗鄉村巡禮”成果發布儀式于5月19日在山東泰安舉行,銅川市以典型案例“以綠養城構建綠色生態養生城市”入選“中國最美綠水青山生態名城”,并入選“美麗中國綠色發展十佳案例”。
近年來,銅川市加快資源枯竭型城市向綠色生態城市轉型,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以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為核心,持續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大力實施生態強基戰略,聚焦高質量完成污染減排和中省環保督察反饋問題整改任務,做好全覆蓋建網、全網格監管、全鏈條治理、全要素保障工作,扎實開展生態環境治理專項行動,不斷完善環境治理體系,為奮進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譜寫銅川高質量全面轉型發展新篇章提供綠色動力。
銅川1958年建市以來的半個多世紀,這座資源型城市以煤炭、水泥、電解鋁“一黑二白”為主導產業,“挖煤賣資源、采石燒水泥”,在為共和國建設做出巨大貢獻的同時,也給自身造成了嚴重的污染。1993年,中央電視臺中華環保世紀行欄目以“衛星上看不見的城市”為題,對銅川大氣污染嚴重情況進行了曝光。在之后的三十年里,銅川痛定思痛,舉全市之力打響污染防治攻堅戰,從開始的煤煙污染治理,到搬遷市區重污染企業,再到水泥企業“關小上大、治旋關立”,關閉拆除了全市所有51條水泥立窯生產線,生態環保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近年來先后獲得全國文明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全國綠化模范城市、省級園林城市、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等一系列榮譽,完成了從“衛星難覓”到綠色生態養生城市的華麗轉身。對棲息環境要求極為苛刻的朱鹮在銅川野化放飛,并繁育出163只銅川籍朱鹮,這是中國秦嶺以北首次野外繁育訓化的成功事例,也有力見證了銅川生態環境的綠色蝶變。
銅川持續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堅持開展春季抑塵、夏治臭氧和冬防攻堅大氣污染治理行動,深化工業源、揚塵源、移動源、VOCs源和生活源“五源共治”精準化專項治理,空氣質量躍居陜西關中七市區第一,2018年—2022年優良天數從235天增加到281天,PM2.5年均濃度從49微克/立方米降到39微克/立方米。全面開展石川河上游的漆水河、沮河水環境質量提升專項行動,投資12.65億元實施了漆水河綜合治理工程,改造排水管網161.35公里,在全省率先實現城市污水處理廠黃河A級排放標準全覆蓋,全市54個鄉鎮(農村)集中式飲用水源地全部完成保護區劃定及規范化建設工作,完成率全省最高。城鎮集中式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100%,地表水石川河岔口國控斷面首次實現全年單月水質全部達到Ⅲ類標準,優于“十四五”國考V類目標2個類別,水環境質量改善率位于全國339個城市第39位,水質排名在全國又前進10位。扎實開展工業源、農村面源等土壤污染治理,29個“一住兩公”地塊污染狀況調查任務全面完成,全市無污染地塊;開展礦山環境綜合整治,2020年以來累計完成生態修復面積2465.55畝,采石生產礦山和歷史遺留礦山恢復治理率分別達到78.51%和94%;王益區入選全國首批“自然資源節約集約示范縣(市)”,照金鎮梨樹村、關莊鎮樹林村、陳爐鎮那坡村榮獲2022年陜西省美麗宜居示范村稱號,群眾對生態環境的滿意度達到99.53%。
責任編輯|王 興
排版|任 靜
主編|李宏國
來源| 銅川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