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通財經APP注意到,英國央行行長貝利(Andrew Bailey)表示,盡管英國央行在一年多內連續12次加息,但英國目前正在經歷工資-物價螺旋上升。
(資料圖)
貝利在周三的一次演講中表示:“(英國)核心通脹的一些強勁反映了能源價格上漲的間接影響。”“但這也反映了第二輪效應,因為我們看到外部沖擊與國內經濟狀況相互作用。”“隨著總體通脹下降,這些第二輪影響不太可能像出現的那樣迅速消失。”
他表示,這些持續存在的領域包括英國國內工資增長和價格設定。
這種情況可能會導致工資-價格螺旋式上升——該理論認為,隨著通貨膨脹的加劇,工人們會爭取加薪,從而刺激需求的增加,迫使企業提高價格,以彌補急劇增加的開支。這反過來又導致工人需要更高的工資來購買商品和服務——這就是所謂的“第二輪效應”。
英國3月份通脹率保持在10%以上,令經濟學家感到意外。不包括食品、能源、酒精和煙草在內的核心通脹率與上月持平,為5.7%。
貝利說,隨著職位空缺開始減少,勞動力市場的放松速度比美聯儲此前預期的要慢。
他指出,名義工資增長(未經通脹調整)和服務價格上漲與央行的預測一致。貝利補充說,英國央行看到了工資增長放緩的跡象,但觀察到服務業通脹仍處于高位。
貝利表示,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繼續判斷通脹風險明顯偏向上行”,并將“在必要時”繼續調整其主要銀行利率,以達到2%的通脹目標。
獨特的風險
去年2月,貝利曾表示,企業應該在薪酬談判中表現出“克制”,而且“一般”工人不應該要求大幅加薪,這招致了強烈反對。當時,他的言論被抨擊為脫離現實,因為公眾面臨著日益嚴重的生活成本危機,通脹導致實際工資增長大幅下降。
歐盟和美國的經濟學家和政策制定者近幾個月都說,他們不再認為這些經濟體存在工資-物價螺旋上升的重大風險,薪資漲幅有空間趕上通脹和歷史停滯。
許多人還表示,有跡象表明,企業一直在將價格提高到高于投入價格通脹率的水平,這保護了企業的利潤率。
仙女座資本管理公司首席投資官Alberto Gallo此前在接受采訪時表示,由于英鎊疲軟、對食品和能源進口的依賴以及英國脫歐后勞動力市場緊張等因素,英國是發達經濟體中面臨工資-價格螺旋上升風險最大的國家。
英國央行首席經濟學家Huw Pill上月也引發了類似的憤怒,當時他在一個播客上表示,英國人不愿接受“我們的處境都變糟了,我們都必須承擔自己的一份責任”,工人和企業需要停止將價格上漲轉嫁給彼此。
Pill表示,“如果你買的東西比你賣的東西漲了很多,你的情況就會更糟。”“因此,在英國,有些人需要接受他們的情況更糟了,不要再試圖通過抬高價格來維持他們的實際消費能力,無論是提高工資還是將能源成本轉嫁給消費者。”
針對這種反彈,Pill在本周早些時候接受采訪時表示,他“可能會使用一些不同的措辭”。
盡管如此,他繼續說道,“我理解這是一個有點強硬的信息,但是……我們不得不為從世界其他地方購買的東西支付比我們向世界銷售的東西更高的價格,這擠壓了我們的消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