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近30cm ,香港航天科技(01725)再次顯現了火箭般的上漲速度。
5月10日,香港航天科技高開高走,盤中一度漲超35%,近乎傲視整個港股市場。截止收盤,其股價大漲28.92%,報于9.94港元,換手率為21.58%,成交額達6.3億港元,最新總市值為30.71億港元。
更有意思的是,對于香港航天科技這一“太空概念股”而言,股價暴力拉升似乎還是“家常便飯”的事。2022年12月06日其股價甚至暴漲了超65%,2023年整個2月份股價便累漲超120%,期間2月3日、15日則分別大漲22%、18%。
(資料圖)
(行情來源:智通財經APP)
眾所周知,在“科教興國”的發展戰略指導下,極具科技力的航天航空事業顯然是一個超具想象力的題材,而這無疑也給相關概念股提供了較為可觀的上行空間。
誠如所料,此次香港航天科技股價的強勢上漲似乎也與其航天業務的布局不無關系——日前,香港航天科技與美國RBC Signals簽署合作,將為美國RBC Signals提供全球衛星通訊地面站網絡服務。 通過這一業務布局,香港航天科技也完成了商業衛星服務閉環的有效驗證。
但結合其近年來的財報來看,目前該公司的航天業務還未實現盈利,如此反差之下也不禁引起外界的疑惑——香港航天科技的基本面能否撐起如此夸張的漲勢?
當“印刷電路板商”跨界做起了航天業務
據悉,香港航天科技成立于2003年,前身為“恒達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主要從事印刷電路板組裝(PCBA)及全裝配電子產品的研發、制造、銷售業務的公司。
雖然主要是從事印刷電路板組裝業務,但并不乏香港航天科技有一個“航天夢”——2021年4月,香港航天科技以約2.87億港元收購恒達科技63.75%股權實現借殼上市,并從此更名為“香港航天科技”。
更名的契機下,香港航天科技也順勢開啟布局航天業務的旅程。2021年6月,香港航天科技宣布進軍航天業務,先是入住香港先進制造業中心,再是著手打造香港第一個衛星制造中心和面向衛星星座的衛星測控中心,正式開始跨界布局航天業務。
這一兩年,香港航天科技更是在航天業務布局上加碼不斷。2022年9月,香港航天科技與D-Orbit S.p.A.(D-Orbit)就戰略合作訂立諒解備忘錄;同年10月與Silver Rock Group Ltd(Silver Rock)簽署,內容有關于阿拉伯聯合酋長國(阿聯酋)建立商業衛星制造中心,11月又牽手亞太空間合作組織(APSCO),就有關衛星制造、衛星數據、航天產業供應鏈等方面的開展全方位合作。
進入2023年,香港航天科技依然不遺余力推進航天業務。1月,香港航天科技與非洲吉布提政府及Touchroad訂立諒解備忘錄,公司與Touchroad將成立一間項目公司,計劃將于今年3月與吉布提共和國簽訂正式合約后開展建設吉布提國際商業太空港。3月,公司全資附屬公司深圳港航科與北京零重訂立一份有關“一箭三十星”項目的合約。根據合約,北京零重將為集團承接30顆衛星的發射與在軌交付項目的總體協調服務。
而將目光聚焦到該公司最新布局上,即香港航天科技與美國RBC Signals簽署合作。5月5日,公司與美國RBC Signals簽署合作,提供全球衛星通訊地面站網絡服務。對于此,香港航天科技認為,此舉有利于與該等公司和組織建立進一步的航天業務合作,并有可能提高公司作為航天業務服務提供商的經濟效益及全球聲譽。
根據合作協議,香港航天科技將為其提供包括衛星下行鏈路支援服務及衛星上行鏈路支援服務,同時還包括基礎級和優先級兩者支援服務類型。其中,優先級衛星支援服務意味著衛星服務不會被其他RBC客戶擠下線,并將按照先到先得的原則提供,優先級衛星支援服務保證在傳送前至少提前48小時進入預定鎖定服務期。
需要指出的是,此次與RBC簽署合作為下游客戶提供衛星通訊服務,這也意味著香港航天科技進商業衛星版圖上又邁出了重要一步——即完成商業衛星服務閉環。
據悉,通過不斷加碼航天業務,香港航天科技目前已經完成了從衛星研發、制造、建立基地中心、到發射升空成功組網,再到如今開始為下游需求客戶提供衛星通訊服務一整套商業衛星服務閉環,而這或許也是吸引眾多投資者視線的關鍵原因。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雖然香港航天科技的航空業務版圖愈發清晰,服務能力日漸醇熟,但但由于該項業務仍處于投資擴張階段,因此該業務仍未實現真正的盈利,這對于其股價能否保持長期上漲力,依然是一大考驗。
“差錢人意”的業績,漲勢難以為繼?
當然,除了公司后續成長力是檢驗公司投資價值的重要原因之外,在二級市場業績向來也是最好的“試金石”。
縱觀香港航天科技近幾年的業績表現可知,其基本面卻并沒有外界想象的那么“高大上”。
營收方面,2020年至2022年,該公司實現營收分別為5.48億元、6.50億元、6.35億元,處于相對穩定的狀態。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航空業務仍未實現真正的盈利,這也意味著目前該公司收入的“頂梁柱”依然還是電子制造服務業務(EMS業務)。按業務類型來看,公司的電子制造服務業務可分為兩個分部,分別為PCBAs業務、全裝配電子產品。2022年,該公司PCBAs業務錄得收入為4.95億元,占比76.15%;全裝配電子產品錄得收入為1.40億元,占比達22.05%。
(數據來源:香港航天科技財報)
盈利方面,2020年至2022年,該公司實現凈利潤分別為0.17億元、-0.53億元,-1.54億元。可以看到,該公司的盈利能力處于極不穩定的狀態,由2021年的由盈轉虧,再到2022年的虧損額進一步拉大,這也間接暴露了香港航天科技不甚理想的盈利狀態。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虧損額不斷擴大,再加之不斷推進航天業務,香港航天科技的現金流開始處于較為緊張的狀態,資產負債率也逐步高企。
據choice數據顯示,2020年至2022年,該公司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分別為1.79億元、0.92億元、0.42億元,逐年減少。與此同時,該公司的流動負債則逐年走高,2.93億元、4.42億元、6.23億元,同期流動資產則分別為4.35億元、4.97億元、5.51億元,從中不難窺出其流動資金緊張的狀態。
除此之外,2020年至2022年,該公司的資產負債比例高達56.20%、68.91%、78.52%,償債壓力可見一斑。
(數據來源:choice)
總體來說,結合上述業績表現來看,不難發現,香港航天科技的基本面“含金量”不高。而這也意味著,沒有業績作為支撐的上漲,一般皆是“曇花一現”的短期效應。而透過其布局的動作來看,此次股價暴漲,更多的也是“太空概念”題材帶來的炒作效應,同時這也警醒著投資者,這是一家買賣風險較大的股票,短期暴漲帶來的也可能是暴跌,稍有不慎,面臨的就是割肉或套牢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