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年報季的結束,火電行業各大上市公司的業績得以全面呈現。整體而言,盡管行業企業整體盈利能力有所改善,但普遍仍處于虧損狀態。
(資料圖)
各大企業業績回暖背后,與煤價成本降低有關。為了疏導高昂煤價成本,2021年10月,國家發改委出臺政策,將燃煤發電市場交易價格浮動范圍擴大為上下浮動不超過20%,高耗能企業市場交易電價不受上浮20%限制。這極大緩解了發電央企的成本與電價倒掛問題,
此外,近期國家統計局公布的能源生產情況,亦傳達積極信號。
數據顯示,3月電力生產增速加快,三月全國發電7173億千瓦時,同比增長5.1%,增速比1-2月份加快4.4個百分點,日均發電231.4億千瓦時。分品種看,3月份風電增速回落,水電降幅擴大,火電、核電和光伏發電量同比增長,火電同比增長9.1%。光大證券表示,判斷未來短期內動力煤供需寬松,價格有下行壓力,利好火電運營商。
華電國際電力股份(01071)作為火電運營商頭部企業,2022年營業虧損約為41.84億元,2023年向上動力是否充足?與扭虧為盈的中國電力(02380)、國電電力(600795.SH)成色有何不同?
煤電盈利蹺蹺板或迎業績反轉
煤炭和煤電如同天平兩端的砝碼,此起彼伏。
比如,2015年煤價在底部運行,全國平均煤價在300元/噸上下浮動,2015年煤電上市公司合計凈利潤創新高,達到426.25億元,而煤炭行業創出新低,整體盈利僅為25.61億元。
再比如,2021年煤電行業更是進入至暗時刻,發電企業煤炭庫存及可用天數在去年下半年均告急,包括五大發電集團在內的煤電企業都陷入虧損泥淖。領航智庫數據顯示,主要發電企業火電板塊虧損額在1000億左右。
然而,上游端煤炭行業卻在2021年轉得盆滿缽滿,拿走了煤電產業鏈的大部分利潤。數據顯示,A股25家煤炭公司2021年營收合計達1.3萬億元,同比增長31%;總體盈利超過1542億元,同比增長88.7%,行業營收、凈利潤均創新高。
兩組數據直觀顯示了兩大行業的盈利蹺蹺板效應。
展望2023年,煤炭供需轉向寬松,煤價有望進入下行通道,由此火電盈利能力有望迎來較大修復空間。
具體來看,銀河證券預計2023年煤炭總供給新增2.5億噸,同比增長5%以上;需求方面,預計2023年全年煤炭總需求增速低于4%。政策方面,303號文發布以來中長協履約監管持續強化,目前 2023年電煤中長期合同簽訂總量超過25億噸,已基本實現簽約全覆蓋。長期來看,雖然煤電機組作為壓艙石的作用逐步得到重視,但能源轉型大背景下國家將持續嚴控煤炭消費增長。無論是從供需格局還是政策窗口,均為煤價下行提供支持。
反映到數據上,國內及進口煤價均已從2022年高點大幅回落。截至4月4日,京唐港5500大卡動力煤市場價1065元/噸,較2022 年高點下跌36%;4700大卡進口動力煤市場價861.6元/噸(含稅),較2022年高點下跌39%。
燃料成本下行,促進火電盈利能力改善。從多年平均盈利水平來看,2014年至今,四大央企火電度電毛利潤約為0.035~0.055元/kWh,火電業務毛利率約為10~15%。2022年火電盈利雖因電價上浮而有所改善,火電業務毛利率由-10%~-5%恢復至0%左右,但與多年平均10%-15%毛利率相比,后續盈利水平仍有較大修復空間。
華電國際電力股份向上動力,短期來自自于燃料成本下行帶來的業績彈性。根據火電發電量與度電煤耗測算,假設2023年入爐標煤單價分別下降50元/噸、100元/噸,150元/噸。在入爐標煤單價下降100元/噸的情景下,火電業務毛利率將提升6-7個百分點,華電國際電力股份將節省超過60億元,火電業務毛利率將恢復至8%-9%左右。長期成長性如何,則需進一步研究公司能源結構。
煤電裝機比例較高成長性略顯不足
從2022年財報業績可以看出,中國電力及國電電力已實現扭虧為盈,華能國際仍有73.87億元的虧損,華電國際電力股份營業虧損超過40億元;歸屬于公司股東權益持有人的虧損約為9.32億元。業績分化如此明顯,與清潔能源裝機比例有很大關系。
比如,凈利潤增速最高的中國電力顯示,年內公司出售部分煤電業務股權,同時大力推動清潔能源裝機,清潔能源裝機占比達到約65%,同比大幅提升12個百分點,其中風電和光伏新能源貢獻歸母凈利潤超過21億元,占比將近80%。擁“新”為王,不言而喻。
相較之下,華電國際電力股份含“新”量明顯不足。截至年報報告日,公司發電裝機容量為54754.24兆瓦,主要包括燃煤發電控股裝機約43700兆瓦,燃氣發電控股裝機約8589.05兆瓦和水力發電控股裝機約2459兆瓦。煤電裝機比例高達80%。
就新增機組的裝機容量而言,全年投產電源項目約1401.69兆瓦,主要包括1340兆瓦的燃煤發電機組、56兆瓦的水力發電機組以及約5.69兆瓦的自用光伏發電機組。其中燃煤發電機組裝機容量占比高達96%。
華電國際電力股份清潔能源裝機比例不高,業績落后可想而知。
長期來看,隨著新能源占比不斷提升、電力市場改革不斷深入,火電作為調節型電源,其參與容量市場或現貨市場有望獲得額外收益。此外,火電廠商依托自身裝機優勢建設新能源項目,成為其成長的新看點。在此背景下,華電國際電力股份清潔能源裝機稍顯落后,或恐成長動力不足。
綜上所述,短期來看,煤價下行帶來的業績彈性值得期待。然而,長期而言,新能源裝機容量不足,成為制約華電國際電力股份的成長的一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