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或許可以算作是中國電動兩輪車行業命運的一道分水嶺。
(相關資料圖)
在這之前的四五年時間里,電動兩輪車行業經歷了一波劇烈的調整:2014-2016年全行業電動車產銷量持續下滑,價格戰此起彼伏。
2018年以后,隨著電動自行車“新國標”的發布,換購需求提升,疊加共享經濟、外賣配送等新消費業態的快速成長帶來了可觀的增量需求,電動兩輪車行業重歸高速增長。
政策“助攻”下,需求側率先回暖。然而在智通財經APP看來,國內電動兩輪車的供給側還有進一步“優化”的空間:目前,電動兩輪車企仍舊囿于“同質化”競爭的怪圈中,不少企業嚴重依賴上游技術供給,并執著于以“堆料”進行產品競爭。
行業缺乏核心技術創新,“代價”便是產品難以做出差異化,缺乏溢價空間,進而使得企業的盈利能力普遍差強人意。數據顯示,過去幾年間,國內已上市的電動兩輪車企業凈利率長期徘徊在5%以下。
不過,積極的一面在于,隨著馬太效應的強化,率先做大做強的電動兩輪車行業頭部企業正逐步將更多的資源及精力投入到研發之中。
以此前向港交所遞交了招股書的綠源集團為例,該公司在本月早些時候公布了自主研發的全新一代液冷2.0技術系統,對“核心三電”電機、控制器、充電器進行“全面升級”,推動電動車從易耗品向耐用品進階,而這或許將帶來電動兩輪車新的增長周期。
電動車的“一股清流” 執著于核心技術的攻堅
綠源的創業史,其實也是中國電動兩輪車行業發展的縮影。1997年,綠源品牌在浙江金華誕生。在隨后的二十余年里,綠源陪伴中國電動兩輪車行業一路成長,有人被迫離開,有人穿越周期。公司招股書顯示,2021年綠源的電動兩輪車銷量為194.8萬輛,占據中國電動兩輪車市場3.9%的市場份額。
智通財經APP認為,綠源之所以能“穿越周期”二十余年,這在很大程度上要得益于公司始終將“科技創新”擺在企業發展的頭等位置。
但正是這樣的綠源,在過去很長的一段時間里,更像是行業里的“另類”:隨著中國的電動兩輪車行業迎來一輪爆發式增長,一心“賺快錢”的企業大多將主要的精力放在“請代言人”上。在那一時期,周杰倫、SHE、劉德華、林志穎、周迅等一線明星,都被請去“站臺”,代言費甚至一度達到了三千萬元創下當時國內紀錄。
即便身處“狂飆突進”的時代里,綠源仍然將戰略重心執著于核心技術的攻堅。相比同行最多的“外觀專利”,綠源始終占據行業最多“發明專利”的電動兩輪車生產商的位置。據統計,截至2022年11月14日,綠源在中國合計持有282項專利,其中包含了42項發明專利、178項實用新型專利,其雙艙高速電機還曾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綠源對于技術的執著,也為中國電動兩輪車撕掉“低質”標簽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以剎車系統為例,綠源創新性地將陶瓷剎車蹄塊應用于電動兩輪車上,相比于市面上主流的金屬剎車片,可將制動距離縮短約30%,并擁有更低的剎車噪音、更強的耐高溫和耐腐蝕性能,使得剎車系統綜合使用壽命延長約500%。
而于近期發布的液冷2.0技術系統,或許可視為綠源再一次代表行業“挑戰”電動兩輪車核心技術難題。長期以來,續航問題始終困擾著中國數以億計的電動兩輪車消費者。據了解,導致兩輪車續航表現差的核心原因可歸納為一句話——“電池的殺手是電機,電機的天敵是高溫”。過去,輪轂電機散熱是老大難問題,而這一缺陷注定了電動兩輪車只能是3-4年生命周期的易耗品。
直到2019年, 綠源成功自主研發了液冷電機技術,該技術直面上一代輪轂電機在高溫運行狀態下產生的熱負效應,極大提升了電機的使用年限。
搭載液冷電機的綠源電動車銷量累計超過800萬臺,2022年全年的銷量同比增長了50%左右,是增長最快的一年。
而今年新推出的液冷2.0技術系統,則是對上一代系統的全面升級,新系統包括了搭載液冷科技和石墨烯散熱涂層科技的液冷電機2.0、一體封裝的石墨烯固態控制器、一體封裝的固態充電器,可令核心三電使用多年仍保持峰值性能,一舉突破了電動兩輪車的使用體驗“瓶頸”。
從市場的反饋來看,搭載了液冷2.0系統的綠源S70電動車一經推出,全網訂貨量已經超過35000臺,預定銷售額超過1.3億元。
近日,綠源液冷產品馬不停蹄的在曼谷展亮相,其針對東盟市場主推的車款S-30、極影、INNO9-lite吸引了大量的觀眾與商家。而最新上市的全球首款全能旗艦S70,更是成為關注的焦點。
沖刺港交所 為高質量發展“續航”
掌握了電動兩輪車核心技術的綠源,并不滿足于只成為一家“小而美”的公司。2022年11月,綠源向港交所主板遞交了上市申請。后續綠源若能如愿敲開香港資本市場大門,那也意味著港股將迎來又一家電動兩輪車上市公司。
值得一提的是,過去幾年間,中國電動兩輪車行業里的頭部企業分赴A股、港股以及美股市場上市,并在二級市場的助推下開啟了加速增長的新局面。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的數據,2016年時國內電動兩輪車行業集中度較為分散,頭部品牌市場份額CR5(前五大企業集中率)僅為36%,而至2020年,這一數據已升至70.9%。
但正如文首所述,市場集中度快速上升的同時,電動兩輪車企業產品“同質化”的問題仍未得到解決,這也導致了相關企業的盈利能力依然差強人意。
而一直低調做事的綠源,或許已經為行業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了一種新的解題思路:將電動兩輪車從低質“易耗品”做成高質“耐用品”,以此擺脫“同質化”和“價格戰”,從容的走出國門,拓展海外市場。
在智通財經APP看來,當電動兩輪車品質進階為“耐用品”后,行業的成長空間預計將得到極大的拓展:
一方面,更加耐用的“三電”可以補足電動車續航差、壽命短等消費者核心關切的短板,同時類似換電技術的發展與普及,將顯著提升電動車的充電效率,進而使得產品高端化從一句空洞的口號有了落地的基礎,而高端化則有望打開產品的溢價空間進而提升企業的盈利能力;
另一方面,在成為耐用品之后,電動車大可效仿中國家電,憑借中國電動兩輪車的全產業鏈優勢、技術優勢,以綠源為代表的企業在歐洲、東盟、印度等海外市場的綜合競爭力預計將進一步提升,“出海”將成為相關企業打造又一增長極的重要抓手。
據了解,2021年綠源廣西超級工廠正式投產,這座電動車智能工廠標志著綠源電動車向拓展西南和東盟市場邁出了重要的一步。其智造水平在行業內屬于全面領先水平。以電機自動裝配線為例,平均15秒就能下線一臺電機,與傳統人工裝配線相比,產能、產品一致性都有所提高,品質得到更好保障;下線區域均配備了試騎檢測道,確保每一輛成品車下線都經過騎行檢測,達到100%的開箱合格率。
2023年3月,綠源與泰國當地合作伙伴正式啟動營銷計劃和工廠建設計劃,隨著全球能源價格危機導致油價飆升,電動摩托車在泰國或存在巨大的發展機遇。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事實上,十幾年前的家用空調行業也經歷過產品跨越式升級引起“質變”的階段。2009年,格力推出擁有100%自主知識產權的第三代直流變頻技術“G-Matrik”,此后格力的壓縮機等技術逐步向精密化、高端化演進。也是從這一年開始,格力的業績開始“狂飆”:2009-2012年,格力營收“三級跳”,從年入400億一躍成為千億營收的制造業巨頭企業。
時間疏忽而逝,當年格力的故事,如今或許正在中國電動兩輪車行業里再度上演。
以綠源推出液冷2.0技術系統為標志性事件之一,未來電動兩輪車企業間的競爭焦點預計將從營銷、產品外觀等逐步回歸到核心技術的比拼上,行業新一輪的“洗牌”也許已經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