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乳制品概念股持續走強。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自12月21日漲停板啟動以來,截至昨日收盤,短線龍頭麥趣爾(002719.SZ)已收獲8連板,累計漲幅高達114%。同時熊貓乳品(300898.SZ)、燕塘乳業(002732.SZ)等也紛紛上漲。
分析人士表示,受益于后疫情時代消費者健康意識的增強,乳制品行業需求提升。據券商草根調研稱,相比白酒、啤酒、葡萄酒、軟飲料等同比下滑,乳制品復蘇跡象更為明顯。
中商產業研究院數據庫顯示,11月單月及前11月乳品產量均同比增長。2022年11月全國乳制品產量為272.2萬噸,同比增長4.5%。2022年1-11月全國乳制品產量2848.9萬噸,同比增長2.8%。
此外,國家衛健委近日發布公告,將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更名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同時,自2023年1月8日起,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實施“乙類乙管”,對新冠病毒感染者不再實行隔離措施、不再判定密切接觸者、不再劃定高低風險區。
隨著國內防疫政策持續優化,各地線下消費迎來復蘇,加之正逢年底消費旺季,消費市場快速修復。作為乳企銷售的關鍵節點——1月下旬的春節,經銷商備貨有望相應提前進而對乳企業績產生積極影響。
伊利股份在11月的投資者關系活動記錄表中提到,進入四季度,經銷商開始準備備戰春節旺季,將有利于對四季度業績的拉動。
天風證券認為,乳制品板塊22Q1-3收入增速較前兩季度放緩,Q3邊際復蘇程度低于預期,主因疫情多點散發,消費場景受限需求承壓。展望來看,乳制品作為剛需消費品類仍具備較強韌性,Q4旺季回歸疊加春節前置有望帶動板塊收入增速回暖,同時也需關注消費場景恢復預期下可選品類的彈性恢復。
對于乳制品行業,除了短期是復蘇邏輯主導,中長期來看,我國乳制品人均消費額及人均消費量均明顯低于歐美及日韓等國家,具備較大提升空間。
量增方面,從內部消費量來看,我國農村居民人均奶類消費量遠低于城鎮居民人均奶類消費量,2020年農村居民人均奶類消費量為城鎮居民人均奶類消費量的42.65%,具備較大滲透空間。
與其他奶類消費大國相比,我國人均奶類消費量水平低。2017/2018年我國人均液態乳消費量分別為20.6/21.4千克/人,而同期飲食習慣相近的日本人均液態乳消費量為30.9/30.9千克/人。
價增方面,伊利與蒙牛雙寡頭穩定格局及產品結構升級助力價增。競爭格局穩定的情況下更有助于行業進行提價,而乳制品作為消費升級受益行業,通過產品結構調整有助于實現間接提價。
東亞前海證券認為,由于乳制品行業具備量價齊增基礎,市場空間廣闊。
中國乳制品行業的零售規模從2016年的約3650億元增長至2021年的4714億元,期間CAGR為5.25%,預計將在2026年達到5967億元。國民需求的持續增長是推動乳制品市場規模增長的重要動力。2016-2020年的4年間,我國居民人均奶類消費量增長了約1kg,即使是疫情期間,仍有56.4%的公眾增加了乳制品的攝入量。
從市場格局來看,當前雙寡頭競爭格局下,伊利與蒙牛市場份額有望持續提升。
與行業屬性類似的美國軟飲料公司相比,乳制品行業CR2有望持續提升。2018年美國軟飲行業前兩大龍頭可口可樂與百事可樂在中國的市占率分別為70.2%/25.4%,CR2超過90%。而2020年伊利與蒙牛市占率合計僅為48%,相比較而言,伊利與蒙牛雙寡頭市場份額未來具備較大的提升空間。
東亞前海證券指出,當前我國乳品行業形成了以伊利股份與蒙牛乳業為首的雙寡頭競爭格局,長期來看雙寡頭競爭格局有望改善,二者市場份額具備可持續提升空間。從需求端來看,疫情影響下居民健康意識增強,在消費升級趨勢下預計乳品需求有望延續高景氣。而頭部企業依靠自身強綜合實力,市場份額有望進一步提升。可重點關注伊利股份、新乳業、妙可藍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