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看好一些偏上游的資產,比如能源里的煤炭、石油,工業有色金屬里的銅。在今年中國需求不正常低的情況下,它們的庫存依然處于低位,價格還是處于周期高位,加上供給端在全球依然是吃緊的。
2、像互聯網、消費電子是香港比較特別的科技行業,跟宏觀經濟密切相關,本質上也是一種順周期的數字消費類的行業。在經濟復蘇的時候,盈利會得到一定的修復。
3、互聯網行業依然有長期、穩定的空間以及一些可選的方向去拓展,其中不少是政策鼓勵大力發展的,比如說像游戲出海、電商、短視頻、數字經濟、元宇宙等。
【資料圖】
在這些新的領域,有長足發展的空間和優越的商業模式可以挖掘。
4、部分投資者認為價值股的股價和基本面是正相關的,所以需要等到盈利得到印證之后再去投資,但是這一輪交易的是政策,而不是基本面,所以要買預期、賣現實。
5、新老能源都存在很好的投資機會,而這兩種投資機會的演繹方式是不一樣的。
傳統能源更多還是在供給側的確定,比如說在煤炭、石油這些行業。我們已經看不到新進來的玩家,同時它總量的供給是比較吃緊的,剩余的公司可以賺取豐厚自由現金流,若又可以有量的成長,就更好了。
以上,是廣發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戴康和中歐基金基金經理羅佳明,12月20日在聰明投資者主辦的線上研習社的對話環節上,圍繞港股具體行業板塊的投資進行的探討。
戴康曾連續獲得新財富最佳分析師、金牛獎、水晶球獎,他在大勢研判、主題研究等方面都有著獨到的見解。
此前的主講環節,戴康系統剖析了港股當下的投資邏輯,以及后續不同階段的布局思路,點此查看。
羅佳明擁有11 年的國際化港股投研經驗,專門負責港股投研工作。他自2019年7月開始管理中歐豐泓滬港深,截至12月22日,累計回報41.76%。
在本次對話環節中,兩位嘉賓圍繞市場關注的互聯網、房地產、消費、醫藥、新能源等行業,從投資實踐的視角進行了探討。
一個是浸潤港股市場多年的“老司機”,一個是鮮明看多港股的策略“老法師”,兩個人從不同角度,得到的投資機會上的共識,值得關注。
聰明投資者主持了全程,并整理本次對話部分要點,分享給大家。
一、看好港股三條主線:偏上游的資產、經濟復蘇相關、科技賽道
聰明投資者目前羅總比較看好港股哪些板塊?看好的邏輯是什么?
羅佳明主要是三條主線。
第一條,看好一些偏上游的資產,比如說能源,像煤炭、石油,比如工業有色金屬里的銅。
在今年中國需求不正常低的情況下,它們的庫存依然處于低位,而價格還是處于周期性的高位,另外它的供給端在全球依然是吃緊的。
接下來隨著中國經濟復蘇,需求起來,供應一時半會出不來。
另外,2014年油價見頂以后,傳統能源的資本開支一直是偏少的,這塊在未來或許是一類比較核心的資產。
第二條,和經濟復蘇相關,像房地產政策有所改變,地產目前在中國經濟體里面依然是一個支柱產業。
過去這些年,這個行業供給側出清得非常快,目前市場上能拿地的公司比之前又少了很多,接下來整個地產復蘇后,這些公司就能夠獲取一個相對合理的利潤。
目前他們的市值還有非常大的空間。
第三條,科技賽道一直是我們這個時代投資人繞不開的賽道。在美元流動性逐漸寬松,美元指數下行的情況下,科技股的估值有更寬容的空間。
像互聯網、消費電子是香港比較特色的科技行業,它們跟宏觀經濟密切相關,本質上也是一種順周期的數字消費類的行業。
在經濟復蘇的時候,盈利會得到一定的修復;同時隨著美元流動性的寬松,也會利好這些行業的估值 。
另外像生物創新藥,包括CDMO這類,我們也非常看好。
二、互聯網本質是提升了社會效率,長期依然有優秀的商業模式可以挖掘
聰明投資者最近互聯網板塊大幅反彈,背后確實也有一些利好的消息。在兩位看來,這次互聯網的反彈可以持續嗎?長期來看在基本面上面有沒有支撐?
戴康 近期互聯網平臺經濟的反彈邏輯主要是國內政策監管趨于緩和,而海外流動性的壓制也有緩和,帶來了風險溢價的改善和估值的修復,構成了港股牛市第一階段行情的重要部分。
后續第二和第三階段牛市的開啟,需要基本面的修復、預期的確認和企業盈利的兌現。
這次在政策推動下的盈利預期修復是成立的。
近期會議表述來看,托底和重建的領域更值得關注。對港股來講,托底和重建最大的契合點也是在互聯網平臺經濟,比如其中和民生就業強相關的外賣、電商等等。
互聯網行業依然有長期、穩定的空間以及一些可選方向去拓展,其中不少是政策鼓勵可以大力發展的,像游戲出海、電商、短視頻、數字經濟、元宇宙。
在這些新的領域,依然有長足的發展空間和優越的商業模式可以挖掘,我們也需要去甄別其中的優秀公司。
羅佳明我們喜歡從生意的本質來思考,就是它創造什么價值。
互聯網的本質是連接一切,讓信息能夠在互聯網平臺上創造并且分享,并且無國界、無物理空間限制地去進行一定的分享和獲取,它的本質是提升了社會的效率。
比如說我們在這么一個寒冷的冬天,可以用這么溫暖的方式在線上交流,也是感謝互聯網的技術進步,大大提升了我們溝通的效率。
從這個角度上來說,既然它能夠提高社會效率、創造用戶價值,讓更多企業和普通人都能獲得價值的創造和提升,它的生意本質上也是有價值的。
我們的投資視角更多還是相對長線地去思考,哪些公司的產品是真正能夠創造價值,同時不被打敗,而且能夠獲取一些成長。
我們比較關注的一方面是在海外能夠有更多成長的公司,另外一方面,能夠在傳統行業,通過互聯網和數據、AI這類應用,進一步提升社會效率,創造價值。
三、這一輪房地產交易的是政策,而不是基本面;供給徹底出清后,活下來的玩家會有較大空間
聰明投資者近期房地產政策出現了不少暖風,戴總年初來聰投研習社的時候提示大家,說“地產行業越好的時候,我們越得小心一點,因為接下來政策可能打壓,但是地產行業越不好的時候,可能就有穩增長政策出現了”,這個邏輯現在還成立嗎?地產的反彈長期下去能持續嗎?
戴康 地產是價值股的風向標,這一輪價值股的投資邏輯就是政策持續推出,盈利預期和風險溢價改善,而當經濟企穩改善之后,政策可能會略有退坡,價值股的內生動力就有限,那個時候市場風格會往成長股去切。
也有部分投資者認為價值股的股價和基本面是正相關的,所以需要等到盈利得到印證之后再去投資。
但是這一輪交易的是政策,而不是基本面,所以要買預期、賣現實。
往后看,在經濟基本面企穩改善之前,政策會不斷加碼穩增長,尤其是像地產,直到基本面出現好轉信號、業績驗證預期出現,這個時候總量上的穩增長加碼政策就會邊際減少乃至退出。
另一方面,成長股也迎來海外流動性改善和國內經濟強勁修復,從而流動性也邊際改善的環境。
目前政策在持續加碼,業績真空期,以地產股為代表的這種價值股能夠繼續占優。
一旦經濟企穩改善的信號出現,A股會出現風格切換,政策和基本面是一個交叉的過程。
聰明投資者內房股也是羅總投資里面非常重要的行業配置,羅總怎么看待房地產板塊當下的機會?
羅佳明我們比較偏向供給側研究。
過去兩年,我們確實看到這個行業見頂了。
我們把土地比作“面粉”,把房子比作“面包”,如果沒有“面粉”就做不出“面包”,目前仍能不斷獲取優質“面粉”的企業,是我們重點關注的對象。
在土地市場上,供給出清是非常快速的,怎么去思考一個總量見頂的行業供給出清呢?
首先,它依然是一個非常大的行業,再怎么樣,體量也是在10萬億以上的。一個10萬億以上的行業,它的供給出清得非常徹底,對于剩下的、依然能在土地市場上活躍、去挑選土地的玩家來說,那就是一個非常好的狀況。
其次,我們國家也開始刺激地產復蘇,這一輪活下來的玩家能夠獲取比較好的土地,同時又會迎來地產行業的弱復蘇,這些公司就能夠比較好的去站穩自己的市場份額,一個5%市場份額的公司對應5000億以上的收入,就是幾百億的利潤。
在這種情況下,它現在的市值就比較有成長空間。
總體來說,哪怕在今天的美國,房地產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行業,因為每個人在獲取了一定的物質回報之后,都有改善自己居住條件的想法,每個人都希望自己和家人住得更好。
在中國發展的未來,這一點依然是不會改變的。
四、新老能源都存在很好的投資機會,演繹方式不同
聰明投資者你之前也投過一些能源股,怎么看待目前新老能源之間的關系?
羅佳明新老能源都存在很好的投資機會,這兩種投資機會的演繹方式是不一樣的。
傳統能源更多還是在供給側的確定,比如說在煤炭、石油這些行業,我們已經看不到新進來的玩家,同時它的總量供給是比較吃緊的。
剩余的公司一方面能夠享受一個相對高的價格、比較好的自由現金流,同時無論是通過收購注入還是擴產,能夠有一定的量的成長。
未來10年利率比過去10年是要高的,在這種情況下,現金是最寶貴的資產之一,對于這類非常確定持有自由現金流的公司,我們是格外重視的。
新能源是一個逐漸替代的過程,比如說有2060年的目標。
對于新能源來說,我們面對的是供給格局不確定,經常會惡化,但同時又享受一個非常大的新增市場的成長股投資方式。
這兩種都有不錯的投資機會,要看個人的選擇。
五、擴大內需不是狹義的促消費,是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兼顧
聰明投資者雖然防疫政策已經調整,但消費并沒有突然復蘇,戴總,在你看來消費行業什么時候才能迎來真正的反轉?
戴康 國內的消費基本面還是會迎來逐步復蘇,有一些困境反轉在逐步釋放,包括出行鏈、醫藥行業。
海外放松之后,運輸設備、鞋服、箱包、旅游這些出行鏈相關的行業板塊,在股市上漲幅居前,同時醫藥行業表現也明顯占優。
在各國宣布共存之后,出行鏈板塊就不明顯占優,而醫藥其中的一些細分領域表現還是會相對比較好。
上周發布的《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2022—2035年)》,提到了擴內需放在第一位。
這個規劃綱要的發布,和外需走弱、逆全球化趨勢的抬頭也有關,但是擴大內需并不是狹義理解為促消費,是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兼顧。
每一輪消費內需和投資內需的刺激抓手,都要符合時代發展背景和產業發展趨勢。比如2008年的汽車消費、2013年的信息消費和2020年的新能源車、節能家電。
展望未來,擴大內需的重要抓手,這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講了,三個: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車、養老服務。
另外,像圍繞新基建、制造業這些擴大投資的需求,也會是本輪政策的重點。
六、看港股消費股以及如何避免價值陷阱,核心還是在“盈利”二字
聰明投資者港股已經反彈了一段時間了,羅總怎么看待港股消費板塊現在整體的估值水平?在港股是不是也要去避免一些估值陷阱?
羅佳明這一輪港股一些消費公司并沒有跌得特別深,如果跟其他一些行業相比,估值還沒有跌到特別極端的水平。
我們觀察到市場一直存在“投疫情放開”的脈沖式投資資金,每一次圍繞疫情的動態,港股消費股來來回回在底部有一些波動。
重點還是要往后面看。現在我們非常快速地轉變了疫情的政策,也會非常快速地走出第一波疫情,之后就給消費復蘇、政策發力、提升內需這些抓手留出了非常長的空間和時間。
后面兩年某一段時間,部分比較好的消費公司盈利可能創新高,甚至超過2019年沒有疫情時的盈利。
等經濟開始復蘇,我們要賺后面盈利提升的這部分錢。
關于價值陷阱,重點還是要用自由現金流折現的思維去思考一些公司的估值。
DCF里面最大的一個影響變量是永續增長率。假設有些公司,它的長期你看不清楚,永續增長看不了特別遠;那么它的短期業績很好,導致的估值特別高,就是一種價值陷阱。
另外一種陷阱是,一個公司看上去估值非常便宜,但是股價一直不漲,甚至一直跌。要知道,我們稱港股叫做“錢少股票多”的市場,便宜并不是買入的理由,如果盈利沒有強勢的上行,便宜的公司基本面惡化,也會成為所謂的估值陷阱。
七、外資對港股的定價權,結構層面在出現差異
聰明投資者對于港股市場來說,資金屬性也比較重要,兩位覺得外資對港股影響主要體現在哪?
戴康 無論從持有的市值,還是從成交額,外資對于港股具有顯著的定價權,港股的內外資定價權的問題在結構層面也存在差異。
外資對于在香港上市的傳統國有企業持股相對較低,民企更高一些,涉及到ESG領域的,比如軍工、煤炭等等,外資的持股相對比較少,定價權相對比較弱。
港股的資金鏈和全球市場高度聯動,對于港股定價分母端的無風險利率,更多是看美債利率,而不是中債利率。美債的波動大于中債,所以使得港股資金面的波動性也很大。
分母端全球市場的風險溢價也會直接傳導到港股市場,比如全球性的突發事件對港股的影響也比較大。
在外資主導的情況下,如果存在對中國基本面風險的擔憂,港股相比A股的風險溢價波動更大,所以當風險緩解的時候,港股的反彈通常也會更猛。
羅佳明我們分兩個方面來看,一方面是外資的風格,另一方面是外資進出的邏輯。
外資的風格非常多樣,它有相對比較長線的長倉基金,會買一些長期好的資產,來享受中國經濟發展的紅利;另外,對沖基金會偏短線一點,可以做多或者做空,放大市場的一些波動。
這兩種都是比較常見的,但近年我們發現長倉基金的規模在縮小,對沖基金的規模在成長,所以港股市場的波動也會隨之更大一些。
另外,很多時候外資大規模的進出,是在國家資產類別上進行抉擇的。可能一個在香港做投資的外資基經理,現在非常看好港股的投資機會,但是總部說現在要減持中國的股票,他就必須減倉。
在中資基金參與港股比較少的年份,比如2008年之前或者港股通開通之前,香港市場受外資波動的影響會更大。
近些年雖然我們不太去提所謂的“定價權”,但是不少內地一些公司在香港的定價權慢慢轉移到了中資手上。
八、以行業分散、個股集中的組合構建思路
聰明投資者在港股投資,如何平衡收益和風險之間的關系?如何進行回撤的控制?
羅佳明首先我們會區分風險和波動這兩個事情。
投資的風險就是本金的永久性損失,一般有兩種情況,要么是買錯了公司,要么是買的時候太貴了。
我們在買入一個公司之前,先排除這兩個可能,就會避免一些本金永久性損失的風險。
如何降低波動,控制回撤?是另外一個問題。
在價值投資者心目中,買股票就是買公司,我們很難預測股票未來的價格波動怎么樣,但是通過長期跟蹤調研,判斷一些公司未來會過得不錯。我們愿意投資他的企業家或者非常好的企業文化。
把各行業最頭部的公司,通過行業分散、個股集中的方式做成一個組合,包括傳統行業,也包括新興行業。
當市場傾向于某一個風格的時候,不同行業之間能夠幫助我們的組合平衡一些波動。
九、不要盯著短期漲跌,用長期視角來投資
聰明投資者今年市場對普通投資者,還是機構投資者來說都異常艱難,站在目前時點,會給普通投資者哪些投資建議,如何提升投資體驗?
羅佳明調整好心態。確定性和勝率、賠率需要兼顧思考。對于普通人來說,要用閑錢來投基金,用長期的視角看問題。
判斷市場在一個相對低的位置,同時,有一些閑錢,可以選擇一些跟自己理念相符的基金經理的產品。
以年為單位去思考這筆投資的收獲期,每過幾年總會有一段時間非常冷清,大家沒有信心,那就是比較適合的播種時間。
每過幾年又會有一段時間,全世界都告訴你港股特別容易賺錢,這種時候需要擔心風險,那時候就是收獲的季節。
聰明錢投資